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一篇文章,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该文的主旨概括为:“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的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教学要将文本中蕴含的“文章”“文学”“文化”和“文言”这“一体四面”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地展现出来.而要将“言”与“文”有机地融合在一体,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出入于文本之间,读出文本的厚度,彰显文言文教学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文本视角”,只注重对知识和文本价值进行深度解构和整合.然而,对“知识”和“文本”的过度聚焦往往导致教师对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忽视,缺乏对“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因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视野从“文本”回归到“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体现.但过度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也可能让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热闹却低效、无效等问题.由此,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进行融合、平衡的“学本视角”,就成了教学设计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设计中,从文本视角转向学本视角,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命成长规律,但并非是对教师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否定,更不是对文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否定.反之,我们坚持学本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倡导教师以“学本”为眼,从学生视角,深度挖掘文本价值,教会学生如何挖掘文本的原生价值,从而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挖掘文本价值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等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正是:教与学的内容即教材文本.可见全面、正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小狗包弟》是作者巴金先生借对一只小狗的歉意而对文革、人性的反思与拷问。对"歉意"的理解则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所在,作者又把这深沉的歉意渗透于平白的语言中,在教学中,紧抓文句,将诵读贯穿于课堂始末,速读、细读、品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平白的语句中体会出深切的情感。这种教法既充分挖掘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读中悟出语言的魅力,深思民族精神,拷问人性心理,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和感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着“文本教学”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中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难以对文本特别是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进行个性化的感悟解读;二是不少语文教师或由于教学进度的需要,或因教学能力的限制,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习惯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习惯以聆听教师的讲解代替自己的理解的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良现象,这最终使得课堂“文本教学”成为单一的讲解课、听读课.这样,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下降.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分析文本、感悟文本,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11.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小狗包弟》主题内涵的多重性,即弱化的时代批判、浅层的良知忏悔、深层的人性赞美,研究中不仅有对《小狗包弟》的文本深入分析,也有对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经历及作品影响的分析,目的在于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此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到此文主题内涵多重性对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建国 《江西教育》2009,(11):32-3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充满激情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语文情感基调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后将情感融入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感悟,教师组织教学最为常用的句式就是“你从哪里看出了……”,这种将学生限定于阅读本位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体悟与感知.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提出了“语用”的教学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揣摩、体悟、品味以及运用,提升学生正确而又灵动地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尚未从内容教学的泥沼中走出来,“语用”教学的意识还不够浓郁.其实,语文教学必须借助语用实践的平台,实现三次转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18.
“山寨教学”在时下的公开教学中比较常见,其原因在于教师过于追求功利的心境.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细读、真正感受名家课堂的精髓、充分剖析自己,重视平时的积累、不断反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山寨教学”的突围.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应有禅师的视野境界,能沉入文本的巫山云海,用自己的灵感、智慧和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之乐,预约课堂生成之美.笔者借鉴了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设计.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文本中的众多亮点,将解读文本中的创见和体验进行梳理重构,精心构建教学蓝图;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教师还应跳出文本观课堂,跳出课堂论经世,引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过渡为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构建,问题教学法已成为一种实现“发展性”教学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问题从学生预习“文本献疑”中综合概括而来,从课堂学生的“思维火花”中得来,从教学的重点目标内化而来,从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中转化而来.把问题设计在教学的关键点上,才能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