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设计意图]《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设计提要]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讽谏;三、“思”之验证。[设计实施]一、“思”之除蔽[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动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以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汉语言源远流长的见证。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承”这一核心字眼。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解读出文言文在“传承中华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读”“思”“比”“述”这些主线,将文言与文本、内涵与外延、明礼与解趣、拓展与延伸的关系理顺,就能收获高品质的教学,真正实现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3.
《铁杵成针》的教学,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深层理解。具体路径是:抓住“磨针溪”,读懂教化的价值;关注“读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古今异义;探究“磨杵”,感知夸张的表达效果;放大“问之”,培养文言语感;追问“太白”,了解古代的人名文化。  相似文献   

4.
韩军先生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中指出: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因此,他倡导中学语文教育应“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5.
外国哲理散文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数量极少,又因其兼具感性与知性而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鸟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学生经验与作家经验之“隔”,我们从聆听现实中的鸟啼入手,再通过“听与感”“思与悟”“分享与体悟”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打开文本的褶皱,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家的文笔与情思.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本是相对于现代文本而言的。文言文本的阅读教学有三大目标: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文言文本的阅读理解、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在这三大目标之中,文言文本的阅读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时隔久远、文字生僻却又内蕴丰赡、思想深刻的文言文本,如何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索。一、比较辨析,感悟精妙炼字古人作文,在遣词用字方面颇有斟酌,往往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曹雪芹在创作《红楼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要将文本中蕴含的“文章”“文学”“文化”和“文言”这“一体四面”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地展现出来.而要将“言”与“文”有机地融合在一体,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出入于文本之间,读出文本的厚度,彰显文言文教学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古今杂揉”的语言特色:一方面文言引入白话文本,形成文言白话对照的局面,语言成为鲁迅文化批判的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现代语汇大量进入历史语境,使得语境模糊而生成新的审美方式和情感体验,同时为鲁迅文化批判获得了广阔空间。这种语言植根于鲁迅深层内心体验,是鲁迅精神困顿的外化与表征。  相似文献   

9.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的精神。尤其是对待经典的文言文本,它可能会导向学生对文本有自我见解,并让文本这个客观之物在他们那里“产生”出新的意义。日后如果学生能形成自己对待文化的态度,形成自己科学的历史观,这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的价值,上升到人文的高度,那就是不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变成一个蓬松的结构,变成一个可以渗透的结构,变成一个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泻入的结构。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会呈现,…  相似文献   

10.
精思是指在熟悉文本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探究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精思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品味、细致研读,深入探究文本意味的过程。精思教学应从教师、学生、师生双方三方面切入,包括质疑问难、比较阅读、自我质疑、主动建构四个环节,运用精思教学策略可以改善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的"文言经典"教学语境中,语文教师往往会遭遇以下的教育尴尬和教学冷遇:当教师激情满怀地向学生教习《项羽之死》时,学生往往更喜欢关注"项羽该不该自刎"的生存问题,却对项羽之死所具有的悲情意义嘻嘻哈哈;当教师热情洋溢地向学生教习《陈情表》时,那一句"读此文而不哭者,其人不孝也"却引来了课堂的一片唏嘘不已之声;当教师言之凿凿地向学生教习《祭十二郎文》时,很多学生对韩愈的沉痛哀情无动于衷,反而由于文本句式丰富、虚词繁多而责怪文章"佶屈聱牙""枯燥难懂".就文本的经典性而言,上述文学作品无疑早已彪炳于文学史册,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着国人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展现着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和文化发展史,是炎黄子孙认识自身文化符号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所以,"文言经典"教学所遭受的尴尬和冷遇,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12.
统编版初中《语文》有时会将多个文言文文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课文,这样的文言文联读文本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文言文联读文本的特点以及文言文教学对“言”“文”统一的追求,在文言文联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关注趣味性、注重不同文本的联结、体现文言与文化的融合。如此,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在自主或合作进行的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增加文言文阅读的深度,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读文言文呢?一、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一个连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在文言课堂上激情四溢、妙趣横生,想来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教师只有“爱己之爱以及人之爱”,沉浸于凝练的字里行间里,沉浸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落霞与孤…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中,“而”字是运用得最广泛、最灵活的虚词之一.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充当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一般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性状的联系或过渡。由于在古代汉语中用“而”字的地方相当  相似文献   

15.
【锁定考点】1.读准文言字音;2.理解常用实词含义、虚词用法;3.正确把握朗读节奏与断句;4.理解、翻译重点语句;5.掌握文言基本词法、句法;6.把握文本主要内容;7.评价人物形象;8.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9.赏析文本写法;10.适度拓展、理解文本。【新题演练】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  相似文献   

16.
绘景寄情类     
【锁定考点】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2.翻译文言语句:3.理解并概括文本主要内容;4.理解并分析作者思想感情;5.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或语段;6.理解写作手法。【新题演练】一、《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相似文献   

17.
文言是民族文化的“根”。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最终都将指向它的文化。文言中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艺术内涵,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破解表面的文字坚冰而领悟到、欣赏到是教学的关键。文言教学是最“吃”教师功夫的——扎实的古汉语功夫和文化积淀,高超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施展。一、教出思想,涵泳人格文言学习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文言的词汇很多为现代汉语所继承,其中的成语更是民族语  相似文献   

18.
【导学航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鸿门宴》一课语言优美,语法现象丰富,情节生动而富有戏剧性,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典范文本。可通过科学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地梳理知识、解读文本、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阅读是个大题目。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它既包含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等单项知识要点,更包含文言语段的综合阅读。对于前者,在教学参考书和一般性辅导读物中极易寻觅,而对于后者,则很难一见。本文想就后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按照“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一般读书规律,文言语段的综合阅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一、通读所谓通读,是指将所提供的文言语段从头到尾读一至两遍。就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规定而言,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理解“文言”层面,即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加之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不少中学生对古人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缺乏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和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