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对文章中的重点句段朗读、品析,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意境.进而运用自主思考、比较阅读等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的提出,让如何阅读长篇经典名著成为重要的课题.本课从《三国演义》的目录入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并挖掘书中的深意,提升阅读整本书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小说《祝福》是一篇既难且长的经典小说.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执教者基于文本内涵和学生现状,以“变”和“不变”作为课堂的骨架,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赏析和对小说主旨的探究”作为课堂的血肉,化繁为简地解读文本,实现了学生思维层次的逐步跃升和学生思想感情的积淀和顿悟,引领学生自然地走进了作者鲁迅的心灵世界.最后,执教者还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探讨了小说及作者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捕捉匠心独运、简洁实在的表达细节——一个“端午”、一条“鱼”、一座“城”,以点带面,循次渐进,促成师生对话,咀嚼与体悟小说中的蔼蔼人伦情,并有机地渗透规律性鉴赏知识,做到“得法于课内”,以一知十.尝试与学生探究作者寄予“原乡”小说的深意.  相似文献   

5.
《拿来主义》是语文课文中的传统篇目,相关的解读和课例相当丰富.如何从传统中挖掘新意,这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本课抛开传统的解读范式,以思维和语言的视角解读文本,提炼出对比、因果、辩证、对应等思维技术,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犀利幽默且富有穿透力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伟大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定风波》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的词作名篇之一,是其饱经忧患后依然笑对人生的生命智慧的佳构.本课以理清词人情感脉络为重点,着力让学生真切体悟苏子的生命智慧.本课抛开传统诗词解读范式,基于语文学习力进行深度教学,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的意识.基于语文课程意识进行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课是《过秦论》的第四课时,课堂形态为“以写促读”活动课.学生在课堂上分别交流与展示了他们用文言写的《刍议秦之过》.  相似文献   

8.
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老师执教的《离骚》通过“初读诗歌明节奏”“披文入情感其忧”“品鉴诗句悟其志”“文以润心敬读诗”四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诗歌文本中诵读、感悟、赏析、品味,在以读促悟、读赏一体的巧妙融合中得到了阅读真趣,达到了难诗易教、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堂设计突出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交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鉴赏、表达等能力.课堂由“感情主线”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感情的变化;学生在读中理文脉,在读中涵泳鉴赏;教师点拨指导,评价激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自我等多重对话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高中生虽然涉猎广泛,但因为阅历的有限和流行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上却鲜有真正有深度的思考,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也随之缺少了必要的思想依据.为了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给高中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我把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巧妙地设计问题上,并用追问的形式达到使学生思维深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这节课,以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积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诗歌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鉴赏,同时理解诗歌中的延宕、突转、语言的陌生化等艺术手法,发掘诗歌的丰富意蕴,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外国哲理散文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数量极少,又因其兼具感性与知性而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鸟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学生经验与作家经验之“隔”,我们从聆听现实中的鸟啼入手,再通过“听与感”“思与悟”“分享与体悟”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打开文本的褶皱,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家的文笔与情思.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的文字平实细腻,并融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及生命体验,因而品读文字在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品读中要注意体会作者厚重的情感,在体会的过程中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抒情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14.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15.
《吻火》撷取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徐志摩独特的个性风采,表达了梁遇春对其深切的悼念.文章“以小见大、微中传神”的特色和准确精妙的语言使这篇不足600字的短小而意味深长的怀人文章成为散文的典范.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品读文字,深入体会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课围绕“乐”字进行设计.由“四六言辨析”的问题切入,分析陶渊明在回家途中、刚刚抵家、归家之后内心的快乐,披文入情,把握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愉悦欣喜的情感.通过对重点诗句和后人观点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感受、品悟、把握陶渊明的情感内核,理解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课以鉴赏曲词的“兴亡之哀”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学会用“析景体情、想象悟情、类比探情”等方式鉴赏曲词独具魅力的语言和技巧,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有效激发和提升了学生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课堂用对比赏析、细节品读、片段精读、交流畅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灵世界,把握人物独特的形象特点,感受苦难中仍呼唤希望的精神力量,从而体悟人物的人性美及文字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就《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的教学,从教师教学感悟与名师观察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力求体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教学经验的理性提升.李耕漪老师在《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教学中,聚焦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从“结构梳理、内容理解、写法分析”三个维度展开讨论.赵福楼老师在课堂观察里分析了课例中生本教学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他提出了教学即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价值大于追求结果生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项羽之死》一课的讲授以历史叙事和审美叙事为抓手,主要从“初识悲剧美”切入,继而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美”,最后经由合作探究“升华悲剧美”,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又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