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2.
《老王》教学可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传统途径,细读课文,细致批注,对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和结尾再三品味,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课文主题;一种是创新路径,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表达与杨绛一家相处的场景,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应对所有的课文教学,用几个固定的术语作为某类文本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小说为例,人物、情节、环境基本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说人物,必谈肖像、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教情节,无非是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论环境,不过就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这些知识在解读某些类型的小说时确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占比虽不大,却是高考常考点,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小说教学高度关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文本细读"理论为指导来细读文本结构、细读文本内容,能有效提高高中小说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教授语文课时,总习惯于寻找课文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表达了……,其中心思想是……”似乎成了时下中学教学过程的目的。这个带着明显功利性的教学思路,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主题先行地进行教学。比如,拿鲁迅的作品《药》来说,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它的内容反映的是清末一个小商人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中学生读小说,往往只注重大概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文本的反复研读。笔者在小说单元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早自习不像读文言文一样去读小说,很少有人朗读和细读文章。也许学生觉得小说没有朗读和细读的必要。北大教授孔庆东认为学生每天要朗诵10分钟,而且内容不限,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教学中,若一味向学生讲述文学史上现有的结论还不足以让学生领略作品的实质内涵,在实践教学中,最好能从文学作品出发,在文本细读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方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切实提高学生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龙 《教育革新》2009,(11):35-35
对话,就是文章中人物所说的话,它主要指两个人的对答.包括一个人的“独自”和几个人的“会话”。在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里,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有了好的对话。文章不仅会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显得更加真实自然。现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对话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对话艺术的作用及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衰退与落潮——细读余华《兄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同样是对于当下历史的书写,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革政治异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异化的小说。小说在技术上相比于前期的先锋实验都是“大退步”,但是依然保持了狂欢化的叙事。小说的上部没有逃出伤痕小说的大范畴,谐谑与苦难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下部在狂欢化的叙事中写李光头的发迹、林红的蜕变与宋钢的自杀。仿佛专为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作,小说每一节的结语都十分有戏剧性,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觉得作与“先锋性”越来越远而通俗性越来越强;对余华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一部“失败之书”。似乎,这也标示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衰退与落潮。  相似文献   

10.
读出自己:新课标下鲁迅小说教学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中学语文教材把鲁迅小说当做政治读本,是文学教育的一个盲点。为此,笔者提出,把鲁迅小说当做真正的文学作品来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002年刚结束使命的1991年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小说的分析存在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曾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做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说的是前朝的事,但这种现象现在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12.
立足鲁迅先生“几乎无事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思想,从《孔乙己》悲剧的表象、内核和价值三个方面入手,着重阐释《孔乙己》悲剧哲学内涵,发现其悲剧的实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孔乙己》更多的文本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1,(67):38-39
作为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的勃兴而为人所知。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语境.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文本为核心,以读者为主体.直接指向言语的特征。阅读对话过程中灵活应用文本细读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还可以促进个体认知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改写法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教学法,只是不少教师为改写而改写,或为练写作而改写,以致不能发挥出改写法的真正优势。改写法与比较法结合使用正是笔依据自己阅读与写作的体验对小说教学进行的一种探索,这种方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于一体.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收到读能透彻、写能明白的双重功效。使用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比较.即把改写的习作与经典小说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差异,并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差异,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下面笔以《孔乙己》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谈谈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小说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教师在小说的教学中却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无疑不能让学生全面的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整赏能力.本文依托本文细读理论,以人教版必修三中的课文《祝福》为例,来探讨文本细读理论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田国瑞 《文教资料》2010,(28):52-53
语文教学的最大着力点就是解读文本。为完成好这一任务,教师在安排教学设计时,需对课文相关要点进行取舍和整合,以使课堂教学整体感突出,内容连贯、主次分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本文以《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为例.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小说教学往往把情节摆在首位,以致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本文试图通过三重对话形式,以日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为例,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9.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0.
《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原题为《筏子》,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深沉,意蕴深刻。文童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以及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颂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