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课标中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删去了“理解”一词,许多教师认为,从此可以不谈理解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要求“理解”指向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运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从教教材内容走向教课程内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大研究语言学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大量的课堂上,最重要的语言教学似乎就是“检查预习”,在课始的环节“检查”一下生字词,学生一读了事. 语文的本质,应该是语言.语言教学,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基础的话题.所以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课标关于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师要以2022年版课标理念为指引,从语文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从而使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任务在课堂得到有效落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2006,(2):61-61
日前,“苏教版课标初中语文第四期全国培训暨语文课程评价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的600多名语文课程专家、省市级教研员、一线语文教师云集北京京丰宾馆,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等角度,就新课程“语文课程评价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2.0”环境下,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面向现代化,强调跨学科学习,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抓住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小语界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因为缺少学理分析,给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涉及的学理包括学习内容之“理”和学习心理之“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8.
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不同于语言学中的概念,这里的“语用”特指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强调儿童的主体价值。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积极地使用。2011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后.如何站在“积极语用”的视角重建课堂,展开有深度和创意的教学变革.成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8处用上了“整体”一词,焦点集中在“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将课标所倡导的“整体”理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整体效应,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亮点”,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2022年版课标“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多一把尺子 ,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那么如何实现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功能 ,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整体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新“课标”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以…  相似文献   

12.
殷钰 《华章》2012,(21)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实践育人环节上却重视不够.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并强化“实践”和“育人”.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对“真语文”的理解有所偏差,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背离课标、脱离语文本质的“失真”教学,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对“失真”现象进行了梳理,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  相似文献   

15.
林宣龙 《生活教育》2012,(15):34-36
新《课标》与原《课标》相比,有不少变化,也有很多保留,在诸多保留的内容中,笔者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表述很有感触。笔者以为,培育“热爱语文”的情感,是统率语文课程全局、引领语文课程走向、贯穿语文课程始终的核心理念,然而语文教学的现实却是愈来愈多的学生愈来愈厌倦语文、厌学语文。  相似文献   

16.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为此,两年多来我有意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拓展学习”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线写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改园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意语文”、“对话语文”、“绿色语文”、“深度语文”、“情智语文”等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各自心目中的语文。这些提法极具个性化,是不同教学流派的标志,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为此,我们组织语文中心组成员,结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文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说文论道张敬义:如何贯彻落实《语文课程课标》精神,进行有效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标”与“义教课标”的颁布,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在课程目标变革、多元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探索等背景下,语文教学改进可定义为语文教师在外部机制的干预下,在系统的组织中,持续提高教学能力,进而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改进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已经愈来愈得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课标中多次提到读和写,这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必然实践的两种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材基于这一本质定位,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对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引领和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落实语文要素不仅要从传统的机械训练走向文化感知、审美创造等感性体验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