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韩愈,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每次讲到《马说》这篇课文,我都会讲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伯乐"喻指识别人才的人。讽喻和抨击统治者不能识别扣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然而今年当我领着毕业班的学生再次复习《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读出了一个想极力推荐自己的韩愈。  相似文献   

2.
章婧 《海外英语》2015,(4):57-5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说》的文学史传统主要来自孟子,包括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对比和排比的句式、严密的逻辑结构.对于说体的创新,韩愈在继承其说理功能的基础上创新了说的体式,扩大了说的题材.另外,《马说》迎合了伯乐难求这一社会风气,但不描写千里马,而是借马说理,表达自己的愤慨.  相似文献   

6.
将《马说》中的“呜呼”一词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既能引领学生从中体悟作者愤懑、期待、斥责、嘲讽、心痛、担忧等多重情感,又能将全文的内容勾连起来,还能将文本与知人论世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内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听、说、读、写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四项基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中,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不管学习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都需要用到朗读。面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诸多困难,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朗读教学法”很有必要。文章以《马说》为例,将朗读教学法应用到文言文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设置由易到难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元朗读方法,以及完善朗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解读】 在教授韩愈的《马说》一文时,一个学生的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王克选 《甘肃教育》2007,(9S):28-29
教学理念: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读”培养学生熟读深思、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并联系以前所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11.
《社戏》中的语言描写非常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亲历者,小说中“我”的语言同样不容小觑,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突现文本主旨和塑造其他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说》     
课前精析 韩愈的《马说》大约作于公元11年至16年间,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说”是一种体,本用来说明千里马被埋没、不被重用的道理。全采用借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将自己对统治的不满及愤慨寓于伯乐与千里马之中。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婉曲而又酣畅。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全文短小精悍,寥寥三段,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关系的分析,写透了当时社会为什么出不了“千里马”。又为什么没有“伯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解读了《马说》的第一个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14.
15.
马说     
《小学语文教学》2006,(3):55-55
东郭[2]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3]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4]也?”其闻者笑之。语[5]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6]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7]是不语者三日。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8]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  相似文献   

16.
李苗  赵正 《教书育人》2007,(3):36-38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邸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中,不以千里称之。”马有千里之能,却不为世人所知,为何?最明显的原因在于:一般饲马者,只是按照当时固定的养马“标准”饲养,即以固定量的草料喂养它,以固定的方法驾驱它,最终使它成为“标准马”。而只有伯乐才能突破已有的养马标准,提供足够的草料满足其胃口,以灵活的驾驱方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所能,使马尽其才。与此可见,绝非“天下无马”,只是那种固有的养马方式,限制了马彰显其千里之能罢了。  相似文献   

17.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对于本文的论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本文的论点,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是本文的论点。那么,到底哪句是本文的论点?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马说》课件在设计理念和特点上有其独特的一面“,三性”体现了其制作理念“,三合”体现了其设计特点,课件创设的情景再现了语言文本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9.
杨青 《文学教育(上)》2008,(16):100-100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20.
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中确定“论辩式学习”的范式,让学生通过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辩驳建构、把握规律,超越批判性思维,形成高阶的融合思辨的意识与能力。在《马说》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在失败中摸索前行,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辩题”亮出观点,寻找依据“搭建支架,批驳建构”等三个环节的不断生成,依托论辩之火,点燃思维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