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经典课文《老王》被不当解读的情形,结合“新批评”理论,关注结构肌质,填补语境缝隙,从文字本身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脉、文本之质,以真正理解杨绛的“愧怍”。  相似文献   

2.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背后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研究,是更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淳朴、仁义、善良三个角度分析杨绛眼中老王的形象,以展现杨绛的创作动机,点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  相似文献   

5.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之间的意旨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探究,是更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  相似文献   

7.
《老王》一文一共出现了10个"什么"一词,这些词语看似是不经意地使用,但实际上却潜藏着作者深刻的寓意。沿着作者的行文脉络,依次深入思考这些"什么"的含义,就能体悟到作者的特殊情感和用意。研读"什么"一词,可以感受到经由"什么"折射出来的两种善良、两种反思和一份"愧怍"。"什么"一词虽不能称作春秋笔法,但在杨绛洗练的文字中,它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随意猜读、一味深挖细抠,难逃过度阐释之嫌。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意做理论方面的探讨,拟通过一些案例,简单说说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窃以为,读出的是否是文本的应有之义,应该是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当然,拿例子也难以定出公认的原则或标准,但是,例子应该是讨论的前提或依据。而且,讲反例更能明正理。且以《老王》的解读为例。  相似文献   

10.
周峰 《现代语文》2010,(9):42-43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先生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哲理性散文的事和理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相关性,要想理解散文之理,对事进行感悟是必然的选择,在杨绛的《老王》一文中,“鸡蛋香油”是叙事中的关键素材,对“鸡蛋香油”进行文化意蕴的揭示则成为能否透彻和准确理解《老王》主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梦萦魂牵的往事,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智者来说,民族的兴衰、百姓的疾苦,最是铭心刻骨,这些并非如烟的往事,自当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3.
在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老李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物。相比于老王,老李在文中所占笔墨极少,关联的文字不足百字。出现的次数也极少,前后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王病重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病情,老李告知作者,老王“早埋了”,这引发了作者的不安与“愧怍”。  相似文献   

14.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诗人泰戈尔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地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慧心操作,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即展开本细读。  相似文献   

15.
明星之所以被人们追捧,那是因为明星有耀眼的光环;伟人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那是因为伟人有卓越的贡献;亲人之所以受人牵挂,那是因为血浓于水无法分割。生活中的那些小人物,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卓越的贡献,但淳朴、善良是他们的本性,他们的心如金子般闪亮,他们的情如蜜糖般甘甜。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了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  相似文献   

17.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纪实散文。这篇文章现收编于入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是一篇教读课文,体察“善性”情感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文后的“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就是要求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对作品中“善性”情感所作的体察,但愿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着灿烂的艺术魅力.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历久弥新,给后世以典范.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学生传授了丰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示范与启迪.本文以《老王》为例,探讨写作视野下经典文本阅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失群落伍”是杨绛《老王》中为描述老王的心理状态而使用的一个词。“失群落伍”既是老王惶恐的原因,也是老王当下的处境。“失群落伍”兼有孤单和被时代抛弃两层意思。老王是被时代抛弃的,“失群落伍”是他“单干户”的求生方式,他孤独的“失群落伍”是简单至极的人际关系,沦落到只有一个顾客的营生状态。“我”也是“失群落伍”者。  相似文献   

20.
孙蕾 《成才之路》2012,(28):35-35
《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