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PISA采用基于情境的测试方法,在个人、社会和全球的背景中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与PISA评价相类似,新课程也要求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依据,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介绍与分析基于情境的PISA科学素养评价,并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PISA2006是对国际15岁学生科学素养的首次全面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学校科学教育为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情况,评价的内容着眼于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PISA2006评价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素养评价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PISA的科学素养测评、PISA2015科学试题特点、阅卷编码人性化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了解PISA中的科学素养测评和国内教育有关科学考试的不同之处,在比较中找到中外科学教育的不同理念,明确我国科学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PISA认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三种基本能力。PISA 2006界定了科学能力的主要特征,并给出了科学能力的等级水平标准,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在科学能力的表现上存在着地区差异,同时,在科学能力的不同维度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PISA 2006对科学能力的界定、评价及评价的结果,为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PISA测试引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取得社会经验,同时关注学习过程,鼓励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李新 《教育导刊》2023,(5):44-52
科学探究教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基于PISA2015数据,考察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相关变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非认知发展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教师课堂上开展“提出问题”“形成结论”探究环节的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低;“开展活动”探究环节频率越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表现及各维度指标得分越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开展活动”探究环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乐趣、科学自我效能感、科学认知信念和科学相关职业期待。为此,需要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科学探究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方式相整合。  相似文献   

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PISA 2025科学测试发布了《PISA 2024:科学的战略愿景和方向》(以下简称《科学战略愿景》),建议PISA 2025科学框架在科学知识维度引入“社会环境系统和可持续性”“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误用”“信息科学”三个新的科学知识领域,在科学能力维度新增“将科学知识用于决策和行动”“使用概率思维”两项新的科学能力,对“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科学地解释数据和证据”两项科学能力进行扩展,新增“科学身份认同”维度。《科学战略愿景》对未来的科学教育的启示为:科学教育目标强调知识、技能与身份认同并重,科学教学方式注重联系交叉、应用实践和科学参与,科学教育评价用更全面的评估促进公平。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社会—文化的视域下考察PISA科学素养的起源、内容和演变规律发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未来主义思想和标准化理念为PISA科学素养提供了文化土壤;OECD的科学教育宗旨和教育治理理念隐含的刚性框架制约了PISA科学素养的形式;其内容和演变过程受到科学素养专家组时任主席的研究偏好影响,不具备历史的归因逻辑。这使得PISA科学素养本质上是一种基础素养,不能彰显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无法直接迁移的教育文化。在认识和理解PISA科学素养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在本土的视野下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和结果,又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直接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有效性。PISA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做法。分析PISA科学素养试题的编制特点,对于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引入STE(A)M理念,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科整合性;采用生活化问题,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任务情境性;采集数据化现象,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证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PISA2006是对国际15岁学生科学素养的首次全面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学校科学教育为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情况,评价的内容着眼于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PISA2006评价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素养评价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段素芬 《教学月刊》2009,(12):57-59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最”.但是,从“知识”到“力龄”,需要“能力”这座桥梁的架设.联系到数学学习,掌握知识是学习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学生能力评价”(PISA)就是通过实践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整个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PISA2009主评价为阅读素养,得到了自2000年首次评价以来阅读素养的全面评价数据。同时,也得到了次评价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占小红  杨润  杨笑 《中学教育》2021,18(1):92-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影子教育系统也不断扩张,尤其是在中国、 韩国等东亚国家,但其时间投入如何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却不明晰,尤其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影子教育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科学领域的影子教育研究更是鲜见,导致政府干预科学影子教育缺乏指导依据.基于中国与韩国PISA2015的测评数据,在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4.
参照高中课标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国际科学测试的愿景,探讨PISA 2025科学框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身份认同和科学能力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联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PISA2015科学测试注重考查科学素养,强调考查科学地解释现象、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科学地解释数据和证据。在命题中将科学素养的考查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试题的呈现形式丰富,设问方式力求展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这与我们国家进行的课程改革高度一致,对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的设计起到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结果于2016年底正式公布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OECD在线公布的数据库中选取中国四省市与新加坡的有关数据,对两个经济体15岁在校生的科学素养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多水平分析探讨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中国四省市学生在科学素养测试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成绩均非常显著地低于新加坡学生,分差在32.82~43.29之间,效应量达到中等强度;中国四省市学生在工具性动机上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新加坡学生,但在科学乐趣与科学自我效能得分上非常显著地低于新加坡学生;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科学乐趣、科学课纪律氛围、教师中科学教师的比例等因素对两个经济体的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但考试焦虑、工具性动机、教师探究式教学等因素表现出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中国四省市要有意识地借鉴新加坡教育经验,改革与完善科学教育,具体建议有:(1)进一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重视探究式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3)关注学生非认知表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内部动机。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教育的挑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要求学生“以常规方式完成一个暗记于心的程序或者概念”,而是要求学生“使用概念,有目的地建立与意义或相关科学能力有目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基于PISA 2015学生ICT问卷和科学素养得分,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科学素养表现的综合测评,可以详细探究包含中国在内的10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ICT水平与其科学素养得分之间的潜在关系。研究发现,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如果在6岁及以前第一次接触电脑从一定程度上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在学校或校外使用网络的时间如果超过4个小时或继续增加,科学素养则会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允许学生在可控的时间范围内(如1~2小时)高效合理地使用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中国学生,家校首先应鼓励并倡导其在"6岁及以前"接触诸如电脑等ICT设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塑与提升;其次,工作日期间,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家校都应严格监督并限制学生ICT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使用;再者,周末期间,家校应倡导学生在可控的时间范围内高效合理使用网络,"一刀切"或者肆无忌惮的放纵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目标和任务,科学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创造性思维测评可以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采用PISA2022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在广东省6个城市7所学校选取397名15岁左右中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该群体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整体上较为薄弱,仅存在少量高创造力个体;技术素养和物化能力不高,缺乏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提升中学生科学创造性思维,应该充分开展技术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认真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物化能力,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个体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在PISA2015科学素养的测试中,我国学生在科学整体认知、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科学内容等认知维度多个层面的表现上,男生整体优于女生。同时,在与科学相关的非认知背景调查中,男生在乐意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活动三个变量上的表现亦明显优于女生。基于我国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认知和非认知层面上的性别差异,为缩小或消除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在科学课程编制中,需要凸显科学知识选择的公正性以消除课程内容的性别偏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彰显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以增强学校课程的性别适应;在教师课程实施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保持课程实施的性别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