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3,(2):9-14,25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屈原学会和《职大学报》联合主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屈原作品篇第研讨会"7月15日至16日在包头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通大学和香港珠海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楚辞专家参加会议。其中,国家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出的楚文化里的东方因子特别强大的观点,从东西部地域、器物、神话和历史四个方面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西部两个文化板块共同起着促进楚辞诞生的作用,硬要区分出那个强那个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章重在说明《楚辞》诞生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构成屈原作品的主干以及为什么东西文化板块会通过屈原这个媒介在楚国大地上产生撞击。  相似文献   

4.
钱征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5.
否定“恋君情结”论,说明在屈原作品中,爱国高于忠君;理想圣王与现实昏君的矛盾使屈原作品中的感情经历了忠诚—忠怨—忠愤的过程;屈原用独立人格对待国君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并分析了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出版人以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感发国人,激励民气,掀起了屈原研究出版的热潮。从内容上来看,与屈原有关的出版分为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性著作和对屈原作品的现代注释、翻译。现代学人的屈原研究体现出古为今用,以古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屈原作品中有关羿的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从屈原对河伯、羿对河伯的态度来分析屈原对羿的态度,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屈原的感情倾向,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判定作品中羿的时代,从而确定屈原对羿的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分析,指出屈原在《天问》里将尧时羿与有穷后羿混淆在一起,并给予客观分析,解决了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9.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就屈原的作品的创作年代问题举行这样高规格的专门深入的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在中国屈原学会的历史上,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可以载入屈原研究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屈原作品写作年代的断定都非常具体,初看起来结论未必是那么坚实,但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提出新问题,会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引导大家的争论,正是在这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才能把《楚辞》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化。  相似文献   

11.
《哀郢》在屈原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辞藻优美,风格挺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在于它是屈原作品中最完整地提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一章。根据这些线索,可以较好地了解屈原后半期的活动、他的其他作品及由此考察屈原的卒年。故自来的楚辞研究者对这章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至今意见极不统一。为了对屈原及其辞赋作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哀郢》创作的时  相似文献   

12.
屈原于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6年)到达今湖南益阳桃江地面的溆浦,生活了约七年时间,接近群众,了解民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屈原近半数的作品是在益阳桃江地区创作的。  相似文献   

13.
汨罗确是楚人"先王故居",屈原在此自沉,能够表现"首丘"之情;汨罗又是熊绎后裔被迁之地,到此自沉,正好可以"下著其志";更重要的是,汨罗紧靠大都会长沙,信息流通快捷,自沉之后,有可能达到"上悟其君"的目的。这三条,就是屈原选择到汨罗自沉的原因。屈原自沉汨罗的意义,属于"尸谏"一类,即主要是以死劝谏楚王醒悟,是一位忠臣在毫无其它办法的情况下对祖国对领袖所表达的最后的忠诚,是一个"舍生而取义"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李白和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并峙的双峰。生长相近的地域环境和基本相同政治遭际 ,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共同的浪漫主义形式。透过这种形式 ,能看出两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底蕴。  相似文献   

15.
研究楚辞,既是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又是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这多元复合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选择"屈原作品篇第"这一会议主题,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而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使文学研究重新回归到文本上来。  相似文献   

16.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2,(1):28-31,112
屈原作品善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古今学人多有认知,但对屈原具体的自喻系统及其蕴含的人格心理特征却鲜有论及。屈原自喻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爱国、立德、修身、讽世。通过自喻系统,能透视出屈原高贵的人格心理和无穷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相似文献   

18.
楚辞中所表现的屈原的反中庸思想,与儒家的中庸思想背道而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决不仅仅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其中也还有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他的反中庸思想。如果儒家的中庸思想可以视为主张灵活性的话,那么,以屈原为代表的反中庸思想就是要坚持原则性。灵活性与原则性、刚与柔,相反相承,完美结合,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健美的一面。中国屈原学会的同仁,应该大力宣传、普及楚辞作品,大力提倡屈原反中庸的精神,为使我中华民族精神更加健美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记述周氏屈赋“层次分析”法提出经过,指出《屈原赋解析》一书务求作品“本心本旨”利于教读屈原作品,也指出该书并非“十全十妥”。  相似文献   

20.
比较详细地考析屈原作品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内容修辞方面,包括比喻和强调的技巧;形式修辞方面,包括语法和审美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