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璐 《出版广角》2015,(9):123-124
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来说,任何现代化改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侵",这种"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动荡的生活,还有文化上的毁灭—弱势族群总会因物质上的落后逐渐丢失精神信仰,趋向于先进族群的价值观,而弱势族群一旦淡化或失去了对本民族的精神认同,那么距离被毁灭也就不远了.本文以奈保尔的《河湾》为例,探讨了一段在特殊时期里非洲民族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能指",不仅传递着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所指",而且使这些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被接收和解释后得到了更有效的交流和传播。本论文选择由李小龙主创的功夫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传达出的民族想象。  相似文献   

3.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的过程。"中国"在1912年以前的三千余年里,或是多变的地理概念,或是模糊的文化概念,又或是复杂的民族概念;时至现代,以政治为标准,学者们认为"历史中国"的范围就是18世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清朝版图。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作为美国民俗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刊,《美国民俗学刊》在1888年创刊时界定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中没有包括亚裔民俗。直到2015年,才发表了特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128(510)),首次集中界定和讨论亚裔民俗。这不只是学科内部的一个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思想界和学术界(当然也包括民俗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少数族群"、"少数民族"、"人种"、"民族",特别是"种族或民族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9):14-25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播的研究中,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还是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场域中民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研究取向都要面对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不同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民族传播的研究置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媒介化"、"日常语态"和"超越乡土",并阐述这三个基本分析概念的彼此关联。最后,文章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进路应该把握住"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和"媒介意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宁大鹏 《大观周刊》2011,(16):110-110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广告不但是一种促销手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广告是文化”的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现代广告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既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入现代创作意识与创作理念,制作出文化特质鲜明、立意独特的广告创意。  相似文献   

10.
对民族新闻定义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民族新闻"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以来,有关"民族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本文认为,以往对于"民族新闻"定义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按照某一特征给"民族新闻"下定义,结果是缩小了"民族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完全涵盖"民族新闻"的范畴;二是过多纠缠于一般性的"新闻"概念,而没有涉及"民族新闻"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兰台内外》2014,(2):11-12
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的内涵经历了哪些演变?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冰  韩姝 《中国出版》2012,(19):34-37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创造性力量",给出版界带来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出版媒体都在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位于我国西部的康巴藏族地区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区域,了解当地的民族数字出  相似文献   

13.
徐艳 《新闻知识》2007,(11):70-71
著名的思想家泰勒把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为"文化和文明就其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换言之,文化就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那么,电视文化是什么呢?由于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介,是用来传播视听觉符号的,因而,我们可以将有电视传播的符号内容统称为电视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文化应该属于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海南档案》2006,(4):44-45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时秩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6.
拔河运动,最初被称为"钩强",六朝为"施钩",隋朝为"牵钩",直到唐朝才被称为"拔河"。它是中国古代一项民族传统运动,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在唐朝达到鼎盛,明清以后无从考证。拔河运动的起源与当时的水上战争密切相关,起初是一种军事技术手段。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其军事意义逐渐淡化,娱乐、游戏性逐渐加强,同时还有了娱神、祈禳,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寻民族出版业在出版体制改革进程中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和社会价值的特殊性,其经济价值往往表现不够突出.在确定民族出版的范围概念的前提下,指出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公益理念思考民族出版的路径,并且需要结合数字技术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后学面面观]告读者:"西马英雄传"之后,就要面对当下所谓的"后学"了,诸如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不一而足。什么是后学?它们为何都有"后"宇?后现代:一项定义拉丁文Post指某物某时之后。英文中,它表示田径场上的终点。据此,文学或文化意义上的后现代,即以现代主义(Modernism,特指1857—1958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为  相似文献   

20.
刘涛 《现代传播》2015,37(2):54-58
意指概念(ideographs)是被特定话语专门"拣选"的符号术语。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意指概念是社会"争议"与"问题"构造的符号载体。环境传播的修辞实践本质上体现为对生态场域中一系列意指概念的发明、构造与意义争夺行为,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符号再造"与"框架争夺"两种修辞实践实现的。意指概念创设了一个巨大的"语义场",也就是福柯所说的"话语性场域",可以借助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来完整地把握意指概念的意义行为。在视觉文化时代,意指概念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表征趋势,而图像表征的关键是对意指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视觉"意象"的激活、征用与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