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2.
白贤 《华夏文化》2016,(1):30-31
正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更足以说明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通常情况下,礼之所定,亦为法之所许;法之所禁,亦为  相似文献   

3.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4.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中国古代原生性宗教信仰伦理化的关键环节,它最早将原始宗教的发展规范化,使之走上世俗化、伦理化的发展道路,这一过程是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宗教的原因."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通过以礼"义"改造原始宗教的观念,礼"仪"改造原始宗教行为,礼"容"改造原始宗教体验来完成的.中国古代宗教始终不能跟政治抗衡的基本格局也是由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奠定的.  相似文献   

5.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的一个村子,参加亲戚(家中男主人)的丧礼,目睹了中国传统丧礼流传至今的许多遗风,颇为感慨。在此,谨据地方志书、古典小说等文献,对照当下丧俗,谈谈民间习俗的传承所昭示的历史文化根深蒂固状况,以及在当下的某些新变化。《荀子·礼论》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可见丧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礼制有吉、宾、军、嘉、凶五礼,其中凶礼即丧礼,  相似文献   

7.
<正>《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酒是上古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酒在古代社会于饮食享用、情感亲和、秩序维护与信仰寄托,有多方面的作用。酒,是礼制生活的消费品。酒器,也成为礼的仪式性表演的重要道具。与此同时,嗜酒长期被视为可能导致败坏世风、动摇农本、浪费资源的社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10.
阎合作 《寻根》2003,(6):25-28
谈孔子的义利观,得先说说孔子的行学。行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荀子说:“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学,就是礼仪学。先说什么是礼。千百年来,人们对礼的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因而,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道德水准却不敢使人恭维。很大原因是人们对礼认识有误。礼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规范形成的。礼不是能随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明的传统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还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都不可能异想天开地另创一套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如此,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体制转换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是汉民族一项独具特色的礼仪制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备,而作为"三礼"之一的《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冠、昏、丧、祭等各项仪节。《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记录了周代士阶层的丧葬制度,但是对夏、商二代乃至更早的丧葬制度却未曾言及。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有  相似文献   

12.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13.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正>礼,从发生学上讲起源于人类早期宗教祭祀行为,人们把一系列祭祀的形式赋予特定的观念内涵并不断重复,从而成为仪式习惯。随着社会发展,宗教生活仪式习惯逐渐向社会生活渗透,成为社会化的控制力量,仪式中的不同角色规定,成为社会等级的标记,最终升格为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象征形式。礼在周人手里发生了质的变化,礼的功能就在于实施人文教化,将政治、道德和人情,乃至法治相结合,以一套象征  相似文献   

15.
正华夏文明的人文理性精神,奠基者为制礼作乐的周公。"礼"作为人文理性精神的鲜活体现,展示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以"六礼"为中心的聘娶礼,在周代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并逐渐向下层民众渗透。《仪礼·士昏礼》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周代士阶层的婚礼仪式,昏就是婚的意思。这一仪式分为婚前的六礼与婚后拜见公婆两个部分,后人也基本按此进行。一、以媒人为桥梁的婚前仪式《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古代的婚前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  相似文献   

16.
正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全面的规范性内容。《周礼》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军礼作为礼的一种,其范畴包括一切与军队、战争相关的法令制度和仪式活动。清代学者秦蕙田所撰之《五礼通考》即以五礼为纲,《五礼通考·军礼卷》的内容包括军制、出师、校阅、军战、田猎、马政这六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3)
正潮州木雕是明清时盛行于粤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礼祭游神、家具以及案头摆设上,曾经在潮州人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所有享有盛名的潮州特色的民俗艺术中,潮州木雕是最能反映潮州文化的地域特征,包含更多潮州社会观念的文化载体,也是深深打上"潮州人"印记的民俗事象。它不仅仅是静态的"历史的遗留物",在其  相似文献   

19.
简论儒家伦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与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现象“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 ,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儒家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因此 ,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 ,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以礼制形态表现出的一整套古…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以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被收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读者对该作十分熟悉。在《麦琪的礼物》中,"礼物"即"以物示礼"。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