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番禺区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的启动.2005年我校申报了“基于生态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这里的生态教育是自然界概念在教育领域的移植和借用,是一种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心灵人格健康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理念促使我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我们以“读书”为切入口,进行了将读书教育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的读书养成活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能一步一步来,一步上一个台阶,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当“知识分子”、“文化人”这些词儿术流传到乡下以前,我老家的乡亲称上学为“读书识字”,称有点文化的人为“读书识字的人”。要读书当然得先识字,不识字怎能读书。这是接受文化教育的“人之初”,用现代词儿说是“入门”或“ABC”。我认识“人之初”始,到如今匆匆朋年,算不算“文化人”或“知识分子”,自己不好说,但说是已进入了“读书识字的人”的行列,总还不算过分。然而,也是我进入花甲之年以后,忽然对“读书识字”有点新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乎精神与文化之间的审美活动。钱钟书倡导“读书务博”,注重“博览、融化、取精”,这就是所谓的“妙悟”,  相似文献   

4.
读书楹联     
杨彦成 《教师博览》2009,(10):50-50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楹联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有不少劝人读书的内容。“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这是劝人珍惜青春韶华,及早读书的。“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是讲老而不倦,活到老学到老的。  相似文献   

5.
【审题导引】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文化”前面一般填两个字。这两个字是“文化”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应该说.“文化”概念的外延很大。通过某个修饰语或限制语可以将它缩小到某一方面。所以补全题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题目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过程,是构思全文十分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抓住“文化”这一中心语.用发散思维展开具体联想,如:校园、家庭、市井、胡同、小区,读书、音乐、美术、建筑、邮票,服饰、茶、酒、烟等。关于文化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最熟悉的来写。其次,要紧紧地抓住“着一笔”这个概念。将自己主持、参与、尝试、感受、思考某种文化的“一点收获”演绎成文。  相似文献   

6.
文化理性催生专业自觉“接着讲” 陈四益在2011年第3期《读书》杂志《炒概念》一文中写道:“概念炒作似乎已经侵入经济、政治领域。概念满天飞,口惠实不至。一批概念炒过就再来一批……”当前在教育领域,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炒概念”的形式主义倾向呢?仅以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而言,曾几何时,所谓“新概念、洋概念”借着新课改漫天飞舞。  相似文献   

7.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和乐趣。”这是长治市城区上南街小学的教学理念。“日读十页,月读一本,六年读完一百本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不断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如何读书颇有学问。大凡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 ,大多勤于读书并善于读书。面对浩瀚无涯的知识海洋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 ,汲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呢 ?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益呢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古代学者倡导的“六义读书法”。一、读书要正义。所谓“正义”就是要弄清书中的理论概念。一般人读书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 ,读得很细心 ,钻研每一段 ,以至每一句 ,这样读书态度令人敬佩 ,但其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把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书,许慎《说文解字》曰:“著于竹帛谓之书。”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进而有了书籍的普及,它标志着人类从愚昧的时代走向文明。在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未来社会里,读书自学无疑是提高社会个体和群体素质的成功路径。(一)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向来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乃至读了多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便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上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前人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人的历史是人的实践的总和,这当中就包括了读书的…  相似文献   

10.
谈到阅读的态度和方法 ,我就想 ,读书不妨学淘金 ,书生本是淘“金”人。是的 ,古人中勤于读书淘金的 ,多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锺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 ,也是十分庸俗的读书观。当然 ,懒于读书淘金的 ,则多认为“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来冬有雪 ,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又是一种颓废的、百无聊赖的读书观 ,这种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书生。这样两种极端的读书观 ,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自然都不可取。不过书中有“金” ,这倒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因此 ,常常有人说 ,读书如淘金。…  相似文献   

11.
曹喆 《神州学人》2007,(6):21-21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第二届“文津图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津厅隆重举行。留德学者刘百宁博士凭其译著《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喜获此项殊荣。“文津”,取意“文化津梁”,是国家图书馆的传统象征,为学术津梁,做文化使者,彰显了国图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担负着促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互动的纽带作用“。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创办而成。  相似文献   

12.
“后新时期”概念是对应于“新时期”和“后现代”而提出的,它企图与后两者既建起一种文学逻辑上的平行关系,亦建起一种文化逻辑上的平行关系。本文认为,“后新时期”概念由于它所指称的文学拒斥和否定文学自身的历史性,它所要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历史性的,因而使得这一概念无法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特性作出表述,它同“新时期”和“后现代”之间的文化逻辑关联亦是非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的读书传统是犹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宗教崇智主义读书传统,其实质是为上帝而读书,而宗教律法中对于教育义务的规定以及犹太教社会采取的其他种种措施保证了该读书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在启蒙运动后,他们的读书由为上帝读书变成了为个人自己、为民族而读书,宗教崇智主义传统变成世俗崇智主义传统,在精神上读书成为一种世俗意义上的信仰,在实际中成为“走出去”“融入主流”“往上走”的途径。从犹太民族发展史来看,大体而言,犹太人的读书、教育热情与他们所在地的城镇化、产业转型以及他们自身职业的转变构成一种正向促进的互动关系。分析犹太崇智主义读书传统的形成与演变,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文明”,第二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意识形态”,第三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一般知识”。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应该做认真的分析和鉴别,以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化”一词。  相似文献   

15.
黄轶 《文学教育(上)》2010,(17):124-124
读书是知识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读书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从“读书之用”、“读书之乐”和“读书之业”三个方面,对读书文化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身为教师,应努力营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与书为伴”“与书交友”的生活方式,把“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责任”和“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去享受阅读,享受教育,让读书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4月23日属于春暖花开的日子,这一天是许多著名作家的出生日或逝世日,因此这一天也成了世界文学的象征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这一天——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ddBOokandcopyrightDay,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没有‘读书’的课不算是语文课”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语文课是一种以“读”为原型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它通过读书,让学生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强调了“读书”在语文课中的重要地位.种种语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对宋茨林先生发表在《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的《是历史遗存还是现代包装——“屯堡重塑”中的热点和冰点》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应答。针对宋文的某些质疑,文章解释文化“重塑”和“再建构”概念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关于屯堡文化“活化石”“六百年不变”的观点提出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这两个概念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很普及的一个概念。“重塑”“再建构”绝不意味从无中生有,而只是一种文化的动态过程。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在实践中,当前文化旅游的商业性包装是屯堡文化“活化石”观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