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
鄂西土家族民歌丰富多彩,其间积淀着丰厚的土家民族文化精髓。在形式多样的民歌当中,五句子情歌以其格调的特别、结构的独特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鄂西土家族民歌中最为发达的样式。从五句子情歌的地理属性、文化内涵、结构形式和文化功能等角度,可以探寻五句子情歌所体现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保护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土家族民歌研究主要拟在生态学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土家族地区民歌的史实来进行实证研究。其一,围绕土家族民歌生态生成环境的内容与特征,用文化生态保护的立场和民族志方法来进行个案描述和理论分析,全面探讨文化生态视阈下土家族民歌的内容、特征、形式、发展等,研究土家族民歌在发展创新及基于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发展策略。其二,针对土家族民歌所表达的方式、特点及对音乐文化研究的影响,采取历时态和共时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来组织材料与分析问题,通过时态性的文化把握,考察土家族民歌研究的重要意义。其三,对土家族民歌进行规律性的提炼和理论创新,在认真研究、鉴别现有文献资料的同时,丰富对土家族民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母语民歌无疑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语言的母语环境日趋恶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个体审美、公共审美以及审美嬗变三个维度触摸到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的独特韵致。  相似文献   

5.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我国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汉语。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织绣、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构图大方,  相似文献   

8.
恩施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民歌文化的地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上,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如利用第三产业促进民歌传播、建立民歌研究机构,推动理论建设等,只有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承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重庆石柱土家族黄连种植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连文化。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主要包括黄连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复杂的黄连加工工艺和独特的以黄连苦文化为内容的民间文艺。为保护重庆石柱土家族黄连文化,首先是深入发掘黄连文化,其次是大力推介黄连文化,三是积极发展黄连产业,扩大黄连文化的影响和巩固石柱黄连产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基本内涵是以德教化,是“为政以德”的另一种表述。孔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天道方面的根据,与老子无为思想有相近之处,但差异是主要的。“无为而治”过于依赖统治者自身的修养,这是其根本性缺陷。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从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又红又专”、干部的“四化”标准等方面强调了“以德育人” ,江泽民同志从加强思想教育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对“以德育人”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史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继承。德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历史上治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正标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27-29,38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 ,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 ,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 ,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方德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其思想进行评价,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德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江泽民"以德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的方方面面,将"以德治国"的总原则丰富具体到操作层面,更具现实针对性,合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它的各种功能也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物质财富丰富了,却出现了道德沦丧,价值观的迷惘。德育就其本质来说,是面向未来的,具有超越的本质,应当成为驾驭经济科技的力量,因而,当我们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要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反思,开始思考道德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都对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维系作用。它们既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补充;它们的调控范围在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功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德并举。只有这样,二者方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孔子德治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础,还对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孔子德治思想的提出背景入手,从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为主但并不排斥必要的刑罚三方面进行剖析,深化对其理论理解,孔子德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我国深化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