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声乐作品《木兰从军》由南北朝的民间乐曲《木兰诗》改编而来,该作品不仅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意蕴,而且将声乐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发挥到极致。通过分析《木兰从军》的曲式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曲调变换方式,探讨如何把握其段落层次、语调及情感的演唱风格,完美呈现木兰的民族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另一篇为《孔雀东南飞》)可谓脍炙人口,久诵不衰。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上。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成功塑造了花妖狐魅、科举士子的形象,其中的农民形象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聊斋志异》写到农民的有四十多篇,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类型,不应被忽略。农民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朱少山 《学语文》2007,(5):36-36
《从军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内容多叙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从军·其四》(见卷首)正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写现实生活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6.
一、意图及切入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立下战功却拒绝接受封赏,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但诗歌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品格。诗歌抒写的是从军的无奈,对凡常生活和家乡亲人的渴求思念,及丝丝缕缕透露出来的战争隐痛。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后人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历来被人们当作巾帼英雄的典范而讴歌,木兰的形象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正因如此,评论者多认为洋溢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乐观,但仔细品味木兰代父从军的心路历程和全诗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封建时代女子从军的无奈伤感,而不仅仅是豪迈乐观。  相似文献   

9.
覃捐 《初中生辅导》2011,(19):39-40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以浓列挚热的感情和运用铺叙、对照、渲染等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  相似文献   

10.
唐柳燕 《广西教育》2009,(22):54-55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通过描写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2自然段讲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相似文献   

11.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2.
明代诗人徐渭创作了大量异于前代的边塞诗,其边塞诗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边塞生活寒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思念、边地将士保疆的壮志、马革裹尸的悲凉等主题,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塞和平图,以及在和平之下塞外的奇异风光、人情风貌,诗中处处充溢着温情,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其和平边塞诗比前代战争边塞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陆游以写实的手法在田家诗中再现了山阴农村农耕生产的辛劳苦累,农家生活的酸甜苦辣,农民的温饱饥馁等广阔的社会场景,表现了诗人养民、教民的农本思想以及仁爱、重农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14.
就整体而言,王维反映西北边塞风情的诗作主要包括三类内容:一类是反映西北边民生活、风俗的作品,一类是反映西北守边将士生活遭遇的作品,一类是反映西北边塞壮阔风光的作品。这些反映西北边塞风情的诗歌,情调壮美,视野开阔,鲜明地体现了盛唐时代诗人的浪漫理想,是处在鼎盛时期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苏轼现存的诗作中,有不少是描述生产劳动、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农村乡风民俗的篇章。苏轼把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于自己的诗篇里,描述他们的辛勤劳作和丰收喜悦,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幸与痛苦,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苏轼的归隐思想在其诗作中亦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词作中的兵器类意象、动态军事意象和军人类意象这三大突出军事意象,不仅显示了辛词的个性特色,而且蕴含了词人独特的情怀。军事意象体现了辛弃疾感人肺腑的末路英雄情怀,同泽同袍的高尚友情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同时辛词的军事意象还阐发了一些现代意义,对当代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有一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于质洁 《海外英语》2012,(14):196-197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colour in Ezra Pound’s Imagist poetry.As the position of image in poetry is raised,colour,as a part making up image,play a much more positive role in Pound’s Imagist poems by defining the image to be more concrete and definite and reinforcing the theme directly.Pound’s Imagist poetry includes his typical short Imagist poems and his poems in Cathay.  相似文献   

19.
李瑛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不可忽略的著名诗人,在新时期以前李瑛的大部份诗歌创作,大约可以提炼出士兵、火热、花朵(多数时候是红花,一定程度上是火热的一种物象)和祖国等四个词根或基本语象。但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题材中,除了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和咏叹,对历史的凭吊和沉思,对世界友谊与和平的渴望和祝愿得以延伸、接续而外,那经反复刻画和讴歌,而格外光彩夺目的士兵抒情形象,却在诗人的题材疆域里悄悄地淡化甚而是淡出了。而普通的、普遍的作为生命、生存状态的人的形象,更为得到诗人的关注而日益凸现。感怀、凭吊历史,是李瑛又一个动人心魄、引人注目的写作向度。李瑛的写景诗,既与当下不少青年诗人客观化的场景的“小叙事”、“冷抒情”不同,也与前辈不少老诗人过度主观化景观的动辄就“大叙事”、“热抒情”有异。李瑛还写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歌,友谊、和平,是此类题材共享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诗论,如《尚书》的"诗言志"、《左传》的赋诗言志、孔子对诗乐的评论、孟子的欣赏批评理论等。他们具有现代接受美学思想的萌芽,对六朝以后的批评鉴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产生了《文心雕龙.知音》的较完整系统的接受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