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3.
为深化茅盾研究,促进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山东省茅盾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2月17-18日在济南成功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为"茅盾与中国文化".本次会议共分两个议程,一个议程是围绕"茅盾与中国文化"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促进茅盾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个议程是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第五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最基本的怨恨体验有四大模式:反抗中的怨恨,回瞥中的怨恨,建构中的怨恨,知识分子的怨恨。四大怨恨模式之间关系复杂纠缠时分时合,各种怨恨模式既有价值同时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5.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怨恨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怨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怨恨情愫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近代文学理论中也是一直被强调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存在是有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其实也是爱民族、爱国家、爱自己的一种表达。靠着这种怨恨的动力,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努力崛起,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而开始了强国之追求。  相似文献   

7.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8.
本文具体分析茅盾的文艺理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评论中民俗所发挥的社会和文艺等诸多功能。民俗的运用和描写不仅影响了茅盾的文学实践,而且茅盾的民俗取向深刻影响了左翼作家的小说叙事,民俗的运用对克服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古阿拉伯、古印度佛教、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和古罗马奥古斯丁等人的怨恨理论思想,寻找资源以进一步建构“新怨恨”理论.其意义首先是能够把怨恨体验放在世界另外两大文化体系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去考察,从而打破中国文化封闭体系,与世界文化对话;其次是能够溯本清源,考察到怨恨情感体验在西方古代最早的哲学方面的探究;最后是发现了研究怨恨情感体验的地方都同时触及到了对于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中国新文学先驱茅盾,是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茅盾之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石的.茅盾在1919年年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尔后一度受尼采哲学的影响,1921年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53位发起人之一与首批中共党员后,就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照耀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与创作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2.
崔杰 《现代语文》2008,(4):50-51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文学观念之一,茅盾和老舍是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各自成长过程和文学历程的不同,二人的文学观的侧重点不同.茅盾侧重于客观现实主义的社会剖析, 老舍倾向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两位风格接近的作家白先勇和福克纳的两篇短篇小说,这两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其相似之处,揭示出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父权文化的反抗.由于父权文化根深蒂固,这种"被迫"的、"不自觉"的反抗往往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与此同时,这种反抗也打破了父权文化不可动摇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15.
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考弊端的越发显现,引发的争议也越发激烈.许多人除诟病高考自身弊端外,还情绪化地将诸多与高考无关的教育和社会弊端也"追根溯源"到其处,高考因此承受着不公正对待.高考之所以"替人受过",乃因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重大的社会影响,并因此备受关注.而高考受关注的背后,则折射出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影响,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文化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但对贵州文化的主体精神--文化魂的研究却不多.本文根据贵州省的文化特征,及对陶渊明<<花源记与诗>>的解读,认为贵州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种"源精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的文化性格;反抗强权、不畏权威、不屈不挠的反抗性格;"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日常反抗"是一种"弱者"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武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控制所做出的持续性、隐密性的抵制与不合作.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新乡土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自身设计中的缺陷与实施上的偏差以及农村教师个人情感、自身特点、群体文化与课程改革存在内在的冲突等.对于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研究者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既要正视它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杂”与“偏要”——鲁迅的“文体”问题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体"特征是"杂".鲁迅最具标示性意义的文体是他的杂文."偏要"是杂文的本质特征."偏要"其实是一种"价值倒转"的机制."价值倒转"则是"怨恨"的典型心理机制.鲁迅看似"怨恨"的杂文文体反而是怨恨心理的解毒剂,这是一个吊诡.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长篇小说中"出走的男人"是被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男性形象.他们在生活重压下,夫妻关系失和而离家出走.这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抗,也寄托着劳伦斯的理想.但是,他们的出走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消除毫无作用,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