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2.
吴飞  黄超 《新闻界》2012,(20):3-10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新新媒介"以其技术及社会属性的软决定作用给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传播发展带来了三大变革,包括超媒介空间的移动性和交互性、分层与交往的去中心化和参与以及全球化中的共同生活体验。新新媒介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传播形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迅速开发的新新媒介技术在软实力传播现象中广泛使用;参与软实力传播的重要传播中介发生大规模转移;软实力传播中虚拟社区从时空上建立起"新文化"、"新居民"。理性主义、社团主义、个人主义的三大技术属性决定了新新媒介能在软实力传播的控制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实践作用。进而,我们可以借鉴Intersection咨询公司的经验,把社会化的软实力传播战略实施流程分为"发展线"、"战略线"、"执行线"、"管理线"和"评估线"五大线路。这种传播战略流程将新新媒介时代下软实力传播中的关键因素、基本策略全部"打包"进来。  相似文献   

3.
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最热的研究领域。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相比传统传播范畴的研究还尚显稚嫩,[1]但新媒介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媒介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新媒介研究在国内迅速蔓延,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继2009年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的成立后,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成为中国新媒介研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研究热潮背后,我们有必要静思,新媒介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学术身份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新媒介研究的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介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从新媒介的概念、新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国内外新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三个方面展开,以期为此一领域的学术定位和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下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介的涌现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本文旨在对新媒介下的话语权转移、新媒体社区形成以及传媒生态等问题进行了传播学的深度思考,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媒介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但同时存在随意性大、信息庞杂、平面化复制等问题.微博发展的新路径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微博功能专业化,即微博功能的核心是信息舆论平台,而不是将无关紧要的功能肆意整合到微博平台;二是拓展多元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闻宣传管理要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回溯新闻传播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技术催生新媒介,新媒介开创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和新时代。现在,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多媒体、卫星通信、激光电脑照排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正在全面深刻地改变着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新闻宣传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只有认真研究新技术带来的新情况,勇于面对新挑战,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坚持弘扬主旋律,掌握引导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经迅速进入、占领人们的生活,人类开始进入信息传播的数字网络时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人类创造了工具,而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类",本文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针对新媒介环境下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下,新媒介构建的“天罗地网”不仅催生着人们新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创造了许多新空间.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科技新媒体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甚至困扰.在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传媒更受到强大的市场压力,逐渐以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归依,传统的传播伦理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伦理究竟遭遇到何种困境?对传播失范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建构新闻传播伦理新秩序?这些都已成为每一位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深刻认识媒介生态变迁与新闻传播伦理,“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与对策”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7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新媒介传播的时代,在此语境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应运而生,全民进入到“微”时代。本文从新新媒介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微电影分析探讨微电影出现的必然性、传播的特殊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显现出娱乐化、同质化、琐碎化、低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新媒介生态环境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社会生态特征,探讨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文化传播路径,为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童帅 《新闻传播》2013,(5):158-159
新新媒介与电子邮件和网站等新媒介不同,而新媒介又不同于报纸、电视之类的旧媒介。①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中很好地诠释了新新媒介这一概念。新新媒介较之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介都表现出了其进步的一面,公众话语表达权的改善就是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到来的时候,毫无疑问应该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制定出正确的新世纪传播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全球化的进程。现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谈初步设想。第一,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特别是网络传播等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当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突出特点就是,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功能成倍增长,价格翻番下跌。这就为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价格随时采用较新乃至最新的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迅速赶上或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在新媒介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新媒介与社会》以及国际传播学会(ICA)主办的《计算机传播期刊》等7份国际SSCI期刊,通过对以上期刊关于新媒介研究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了21世纪国外新媒介研究的特点及动向。研究发现,研究方法上仍以定量、定性研究为主,但混合研究方法明显增多;研究主题上虽效果研究和内容研究占主导,但不同内容的研究主题分布日趋平均;效果研究多采用历史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新媒介自由的媒介属性回归了全息化人际交往的可能,众多用户在高黏度、湿性化的传播空间中敞开心扉,分享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所定义的"后区行为",而这个空间却频频受到来自道德层面的严肃挑战。本文选取"范玮琪晒娃遭批"为案例,并对事件发生前后一年间主人公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指出新新媒介前后区行为空间自然的生态分布不应屡遭无端罪名的侵袭纷扰,另一方面直面涉及"后区行为"话题的信息琐碎、价值甚微等现实问题,呼吁社会个体转变粗放型的媒介使用态度,兼顾资源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力促新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1]从事新媒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媒介的改进源于人们对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和技术等现状的不满,由于技术、经济驱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进化,在结束制度化过程后,新媒介最终成形.简而言之,新媒介产生于社会需求,经过社会认知的过滤,纳入社会运转的框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最终服务大众.它的“新”是服务受众,传播信息的工具.本文冠以档案意识建构这个主题,探讨此过程中新媒介的适配性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考察新传播技术环境下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针对中国新媒介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期望在风险社会中,通过三者关系的重构实现新媒体传播中公众、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指出,在三者关系的重构过程中,公众和媒体并非总是被动和消极的,他们能够并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政府改革的步伐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作为基于新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生产与社交新形式,对构建人们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社群具有天然优势,对媒介融合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浪潮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短视频的组织形式、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基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果对社会信息交流惊人的影响力,同时试图探讨短视频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如何建立高效而良性的行业生态发展机制,以应对新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行业的飞速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9.
陈彬 《新闻世界》2012,(4):100-101
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的改变。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介,以140个字为限定,带来的却是信息传播的无限可能性。面对这些"来势凶猛"的新媒介,怎样利用其传播特性使信息传播更有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尽管大多数媒体已经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甚至有不少的记者在新媒介传播领域中为环境保护传播工作做出一定的努力和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媒介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情况、环境保护的传播能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媒体环境保护及传播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意在找到新途径来迎接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