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
吕逸涛 《视听界》2012,(3):108-109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陪伴全球华人度过了30个除夕,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春晚情结”,点都不为过。借助春晚品牌继续挖掘、加以利用,不失为春节电视综艺节目的方向。由之前的百花齐放群星贺岁,更多地转向厂从各个方面满足百姓的春晚期待,让春节联欢晚会更加好看,更加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的喉舌和政府核心的舆论阵地,央视在政策、人才和节目资源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并因此获得了巨额广告收益。从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开始,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央视春晚已经成为大年三十晚上的绝对霸主。虽然近年来央视春晚的收视份额有所下降,但它依旧是大多数百姓的选择。如果说赵本山在春晚完成了他的文化垄断,那么春晚则早已经完成了它在播出以及演员阵容上的强力控制。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12,(6):27-28
在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开放,中国保险业开始被迫"与狼共舞"。入世危、机并存,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全新的竞争环境与保险理念,中国保险业呼喊"狼来了"的同时,被迫开始和巨人赛跑。阳光保险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迈开了追赶、超越的  相似文献   

5.
2008年的央视"春晚"是十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台综艺晚会,回观2008央视"春晚",这台综艺晚会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切入社会热点,展现时代风貌,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舞台置景色彩协调、灵动多变、独具匠心,与节目相得益彰、异彩纷呈,晚会声音表达微妙传神,恰如其分地渲染节目,给观众以全方位的美妙视听享受;直播现场多机位、多角度的摄制,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大型综艺晚会的曼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6.
谷妍 《今传媒》2012,(4):60-61
1983年春晚首次亮相之后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习惯,30年来它给广大观众带来欢笑和欣喜,众多经典作品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纪念春晚三十年,央视特别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春晚》于2012年大年初一首播,试图为观众呈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春晚。通过对此片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叙事和诸多细节,旨在从这部典型作品中找寻属于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疲劳出现和选择机会增多,央视春晚也在积极地进行改变,从过去一家独大的情况转变为了如今的百花齐放。鉴于此,本文以尤溪台主办的2015羊年春晚为例展开研究,探讨与分析尤溪台办春晚的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与改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其未来举办春晚的有序性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鹏民 《新闻传播》2014,(2):137-138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不同,仪式观更加注重意义的生产和传递。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典型的媒介仪式,具有明显的仪式传播特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更新,观看春晚的仪式渐渐地不仅限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而拓展到网络媒体上,更成为了一场网上的讨论联欢。  相似文献   

9.
当娱乐和狂欢的热潮进入到降温期之后,如何更好地将内容表现与受众心理需求进行结合,造就兼具经典性、观赏性的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发展再次面临的重大问题.《我要上春晚》栏目以特定平台为基础,以看似短效的资源萃集方式,为我们隐隐预示了当下语境中的视域期待和对大众文化审美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施展 《声屏世界》2012,(4):48-49
如何遵循"三贴近"的要求,把对农节目办成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是电视媒体在服务农民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宁波电视台《田野》栏目一直把倾听农民呼声、观察"三农"万象、传播农业知识作为自己节目的宗旨,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这个栏目不仅帮助提高了"三农"水平,也在实践中提升了栏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了网络春晚,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直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届央视网络春晚共制作了六场,每场120分钟,首场于大年初一晚黄金时段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之后的五场在初二至初六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手机、IPTV  相似文献   

12.
应天常 《声屏世界》2005,(11):34-35
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评选中,评委们对农民节目及其主持人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比如被乡亲们昵称“兵哥”的湖南卫视《乡村发现》节目主持人李兵,被乡亲们称作“村长”的吉林卫视《农村俱乐部》主持人尹兴军,还有山东电视台名牌栏目《乡村季风》主持人肖东坡,他们都以优质的节目表现高票当选.获得四、五、六届全国主持人“金话筒”金奖。  相似文献   

13.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春天的旋律》是一台连续15年成功举办的跨国春节晚会,也是广西的重要外宣品牌。南宁充分发挥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跨国春节晚会为桥梁,搭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性地起到了“民间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何星烨 《声屏世界》2021,(10):43-45
2021年河南春晚上演的《唐宫夜宴》舞蹈,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媒介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受众与表演者同处一个情感共振场,而且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种让春晚潮起来的传播方式,既吸引受众观看又进一步唤起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还带动了线上与线下相关内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8.
《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于中国蛇年大年初一在全亚洲范围内推出的一部时长50分钟的纪录片.本文从“春晚”的国际传播的价值基点、《透视春晚》的跨文化表达以及它对于推动中国故事进行国际传播的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中将"扶不扶"焦点话题在舞台上呈现,该小品的舞台语言特色鲜明,值得学习和借鉴.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喜剧幽默色彩贯穿始终;艺术夸张成份、层出不穷;遣词造句方面话里有话.该小品舞台表现力上将多重语言元素融入其中,促进节目更具有张弛力、感受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媒介女性形象作为媒介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各类媒介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再现。春晚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和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媒介平台,在春晚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具有多重意涵。本文以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为研究个案,通过台词文本编码的方式,解析以"女汉子"和"女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方式及其背后意涵,发现尽管小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但并未能脱离男性话语和刻板话语的掌控,女性有限的抗争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民间话语等多方力量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