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佘家金 《传媒》2002,(10):34-34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客观真实地对受众者所关心的事件进行报道是一个记者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记者的良心所在。但是,近年来,新闻界自己制造的一些假新闻频频出现,不仅欺骗群众,也极大地损害了新闻界的声誉,影响了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笔者分析假新闻出台大致有三种原因。 一是不深入采访,只道听途说。2001年11月,国内某著名媒体刊登了一条题为《中国19岁的女学  相似文献   

2.
陈颖 《中国广播》2009,(8):26-28,51
眼下假新闻为什么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原因错综复杂,这当中,新闻记者被社会上提供的假线索“忽悠”,最终被误导炮制出假新闻也不乏案例。笔者试从假线索这个假新闻源头入手,就假线索为什么层出不穷、新闻记者应如何进行线索打假进行阐述,为新闻记者增强“防骗术”略支小招。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05,(7):3-4
6月17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省记协在杭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上,省委宣传部领导传达了全国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并就我省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制止虚假新闻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工作部署。全省11个市的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和省市新闻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和交流。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栏,与新闻界同仁一起认识制止假新闻的重要性,剖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介绍有关新闻媒体在制止假新闻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铲除假新闻这一新闻界的“毒瘤”,维护媒体形象,提高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杨蕾 《新闻世界》2010,(8):186-187
本文通过对《新闻记者》9年来评选出的共90篇具有代表性的假新闻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内容和话语分析,探讨假新闻的变迁与特点,进而提出治理假新闻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8.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记者》接连两年(2001、2002)发表了全年十大假新闻的分析文章,读来令新闻界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假新闻何以泛滥?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动机不纯、故意造假和媒体把关不严等主观因素外,关键是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惩处造假者并非无法可依。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已规定了传播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根据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假新闻传播者应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等不同的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大法”.然而现实中的新闻失实现象成为新闻界的一大“顽症”.本文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1 ~ 2010年十年间100条假新闻作为分析样本,探讨假新闻的来源、成因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说假话不是好孩子”,这是幼儿园阿姨们对儿童教育的课题。然而无论在哪种流派的新闻学概论里,都把这一常识性课题,即“新闻必须真实”的命题,置于极高的理论坐标。我们的新闻理论更是把它提高到“新闻事业的生命线”的高度。历久不衰地强调,并非无的放矢。无庸讳言,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上,说假话的新闻,实在是太多了!笔者在英特网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假新闻”三个字,一下子就搜索出两万八千多条新闻,上面的假新闻可谓五花八门,就连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足球赛上也频频曝出虚假新闻报道。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的,有客…  相似文献   

11.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孟坚 《视听纵横》2008,(2):31-32
2007年,在中国传媒界连续出现了"纸包子"和"纸老虎"两条虚假新闻,并迅速延伸为在国内外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这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现象。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固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一些媒体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加辨析,听风是雨,来稿照登,客观上为假新闻的炮制、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嘲弄,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玷污。那么,在  相似文献   

13.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14.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现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红 《新闻记者》2005,(6):48-49
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进行评选。笔者分析了近三年所评选的30条假新闻,发现大部分首先是由报纸刊发,在网上转载后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有26篇是来自中央或地方报纸,3篇是网络媒体首发,1篇是出自杂志。这些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目前网上依然能搜索到的假新闻仍有24篇,另有6篇已从网上彻底删除。  相似文献   

17.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18.
李铁锤 《编辑之友》2011,(12):56-58
假新闻泛滥必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近年来有关假新闻的研究论文在对其危害的批判上也呈现出类似的共识: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故须杜绝假新闻。从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来看,这一共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仔细阅读《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2年度十大假新闻"就会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出笼,大都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认真核对事实造成的。如位列第二条的假新闻《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一文声称:《泰坦尼克号》3D版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已被删掉。甚至,《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信以为真,真是把玩笑开大了。认真分析这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媒体在发布这条"新闻"时,都没有承担起核对证实的责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