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郭家荣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7(3):89-90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这部小说中,鲁迅用他的惊人的艺术才能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几十年来阿Q一直活在人民心间。因为阿Q不仅充满精神胜利,更反映出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在文学史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也给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不朽的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4.
5.
6.
董玲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1):79-80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如何改造贫弱中国人民的国民性?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在时代的风浪面前为我们提出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响亮的回答。本文主要从对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入手,展示了鲁迅对改造国民性问题深刻而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8.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阿Q性格中的突出特点概括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不同阶级人物身上广泛存在的弱点:阿Q性格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精神胜利法;阿Q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其具有广泛的针砭作用。 相似文献
9.
理论上说,文学形象的涵义是没有边际的。鲁迅创造阿Q这个文学形象,是为了批判民族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被普遍地总结为精神胜利法,先是本民族的,后来发现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特征,再后来知道这其实不是什么劣根,只不过它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层次分析了阿Q既是封建统治阶级下受压迫者,又是被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愚昧者,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段崇轩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3,(7):53-55
关于阿Q ,自他诞生以来的 80年间 ,人们说得太多、太细、太深了。你几乎再很难找到新的话题和切入点。我想从人物类型———即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的角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 ,看能否谈出些许新意 ?对于阿Q这一形象 ,已有许多权威的评论。这些论述排列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阿Q形象的接受史 ,反映了我们对阿Q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1 92 2年初 ,鲁迅的《阿Q正传》还没有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 ,沈雁冰 (茅盾 )就认为 :阿Q“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 ,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小说月报》1 92 2年 2月第 1 3… 相似文献
13.
黎渝林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41-43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典型,诞生于不同的世纪,处于不同的时代,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意识特点,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质朴、率真的性格特点,都用“精神胜利法”来作为暂时的精神安慰。他们性格的美学构成都是悲喜剧因素的交错和统一,他们既是悲剧性的喜剧形象,又是喜剧性的悲剧形象,他们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悲剧和不幸。 相似文献
14.
要说阿Q是“革命”的,恐怕要叫人笑掉牙。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阿Q,我们却不能不说,阿Q又实实在在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狂人日记》的研究中,视狂人为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说,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日记中的狂人勇于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对从来就如此的“吃人”之道表示大胆的怀疑,并把斗争的锋芒直接刺向了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具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剥露出了其凶残的吃人真相,这不能不说狂人具有反封建的义勇和正气。 相似文献
16.
17.
姜勃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3):19-24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在对鲁迅作品中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指出了这一典型在今天的现实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红丽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59-62
通过对John Chinnery所写的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分析,谈对阿Q形象和鲁迅创作的一些看法。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尽管改变了建国初和文革中对鲁迅及其作品批评的偏差,但因为时代、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对阿Q和鲁迅的理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