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像是通过绘画、照相、雕塑、录像、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使自然人的外貌再现在物质载体上的视觉形象。在法律上,肖像为自然人人格的组成部分,所以肖像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是基于肖像上既有公民的精神利益,也有其派生或转化出的财产利益。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这里,公民肖像权的含义是:公民有权随时通过任何形式制作自己的肖像,他人不得干涉;有权  相似文献   

2.
几种特殊的肖像侵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肖像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介侵害公民的肖像权益的行为。一般来说,新闻媒体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且使用公民肖像无阻却违法事由,即构成肖像侵权。虽然法律作了这样的规定,但是在新闻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肖像使用情况,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特例极易引发侵权诉讼。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6)
市场经济与新闻侵权(二)文/上海·周胜林3.侵犯肖像权新闻报道侵犯肖像权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般的新闻图像提倡现场抓拍,反对“摆布”、“导演”。现场抓拍就等不得征求本人同意,一经征求意见,也就失去了现场。所谓侵犯肖像权,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当事人许可,...  相似文献   

4.
周敏 《视听界》2007,(5):87-87
肖像权是公民人格权利的一种,是自然人对在自己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恶意玷污自己的肖像,未经本人许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自己的肖像;二是有权同意他人摄制、写生本人的肖像并无偿或有偿请求司法保护。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将它纳入版权范围内加以规定(如德国、意大利等),少数国家则将它纳入人身权编章内(如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摄影所引发的侵权诉讼也呈增多的趋势。作为新闻工作者,为避免引起一些纠纷,应正确地把握好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侵权之间的界限。新闻摄影与被摄影者的肖像权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的肖像即为侵害他人肖像权的侵权行为。肖像权的内容有:制作专有权,即有权制作自己的肖像并许可或禁止他人制作;使用专有权,即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许可或禁止他人使用;肖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日,对于未经公民本人同意而将其肖像用于广告等商业用途,即可确认为侵权行为,已不会有任何争议了。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已完全符合了民法通则第100条所指出的两项条件:首先是未经本人同意;其次是将公民的肖像用于商业宣传或直接出售取得金钱,其营利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就司法  相似文献   

7.
集体照片,也称集体肖像,是指多个人的肖像并存在一个载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于个体的肖像。①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除了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常使用集体照片,新媒体传播集体照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集体照片是否有肖像权?侵犯的是个人肖像权还是集体肖像权?如何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媒体在肖像权案件中最先成为侵权纠纷被告。1986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著名演员杨在葆起诉啄木鸟杂志社、中国广告艺术公司侵害肖像权案,后者未经肖像人同意,就在广告中使用其肖像,经法院调解被告承担一定民事责任结案。  相似文献   

9.
余艳青 《青年记者》2006,(20):33-34
2005年12月2日《华夏时报》未经同意,在相关报道中不仅用了艾滋遗孤小莉(化名)的大幅脸部特写照片,而且将她的真名、曾用名、弟弟及其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父亲(现已去世)的照片和名字全部登出,还大量报道了未经小莉同意的其他隐私,这与当初采访时“不能用小莉的照片,不能用真名”的约定截然相反.作为小莉的监护人之一的靳薇教授被逼打官司,状告该报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也是全国首例艾滋遗孤自诉侵害肖像权和隐私权案.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一不留神可能引起官司,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照片,有可能被诉侵害隐私权、肖像权或著作权,评论事件用语不当可能导致被诉侵害名誉权.报纸杂志一不注意也可能引起纠纷,比如未经允许的转载和刊登他人的作品可能引发著作权纠纷.网络更不用说了,随时随地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媒体若要保护自己,事先防范、及时补救和诉讼时有效抗辩三大块都是必须掌握的.  相似文献   

11.
肖像权是公民一般的民事权利,不是版权。但在创作作品和使用有版权的作品过程中,常常遇到公民肖像权问题。一、什么是肖像权? 肖像是指用摄影、绘画、雕塑等形式制作的公民的形象。肖像权就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的摄影记者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如何使自己不成为侵权被告,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肖像权。不过,近几年的肖像侵权诉讼案大多集中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中。因此,在摄影记者的采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只要摄影记者拍摄的人物不是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中的产品宣传,只要不是歪曲、贬损被采访人物的形象,只要不涉及和暴露被摄人物的隐私,报道中只要不涉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形象或进行了一些遮挡眼睛的技术处理,那么,摄影记者拍摄的人物照片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公众媒体上使用。 然而,这种共识已被一桩侵害肖像权的诉讼案打破了。1999年9月20日,《中国人口报》在第四版刊登一篇题为《幸福的晚年需要口腔健康》的文章中配发一幅老人的照片,该照片是作者王希宝在1993年偶遇九旬老人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2日《华夏时报》未经同意,在其相关报道中不仅用了艾滋遗孤小莉(化名)的大幅脸部特写照片,而且将她的真名、曾用名、小莉的弟弟及其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的照片和名字全部登出,还大量报道了未经同意的小莉的其他隐私,这与当初采访时“不能用小莉的照片,不能用真名”的约定截然相反。“截至今年6月11日,在Google中,有关此篇报道的网页竟然高达8030项,至少50家网络媒体转载,其中45家挂有小莉的巨幅照片,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作为小莉的监护人之一的靳薇教授被逼打宫司,告该报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也是全国首例艾滋遗孤自诉侵害肖像权和隐私权案。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本刊第4期提到不久前上海有家报纸因发表22年前的病容照而导致一场“新闻官司”,一种意见认为这一行为侵害了病人的肖像权,另一种意见则针锋相对地予以否定。到写作本文时,这场官司还没有打完。不过,因报刊摄制或者发表肖像而导致纠纷和诉讼已发生过多次,最著名的便是电影演员杨在葆的肖像权遭受侵害案。1986年9月,北京市一家广告公司受某药材公司委托,为该公司设计“阳春口服液”的广告,计划在一家期刊的封底刊登。这家广告公司在未经杨在葆同意的情况下,从  相似文献   

15.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新闻报道因大量使用以人物为基本内容的图片,频频涉及肖像权的法律问题。近年来,因新闻报道而被有关当事人以侵犯肖像权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新闻媒体也希望在肖像的合理使用和侵权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以便在新闻活动中有章可循,但目前的法律界限并不清晰,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方电视台因忽视采访对象肖像权的保护而引发的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呈上升趋势,本文从新闻实践和司法实践角度探讨电视新闻报道涉及公民肖像权问题,以及如何保护采访对象肖像权,为新闻从业人员正常开展舆论监督、规避肖像侵权行为提供一些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法     
公民的肖像权是否属于隐私权?使用公民的肖像应遵循什么规范?肖像权案件应如何处理?传播法学者魏永征教授结合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起肖像权案,对相关问题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1月1日,上海市发生了全国首例新闻侵权案--杜融诉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之后,新闻侵权案每年都占侵权案件的一定比例.由于名誉、隐私侵权占该类型案件的绝大多数,理论界对媒体新闻侵犯名誉、隐私权的研究较多,对媒体新闻侵犯肖像权的关注则很少.随着配图新闻、图片新闻的增多,新闻侵犯肖像权的诉讼呈上升趋势,但很多当事人以败诉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新闻报道再现我的肖像没经过我许可就是侵权,这是对该类侵权的片面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21,(2):126-126
只要是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肖像,侵犯肖像权人的肖像权,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打着培训的幌子,在街头搭讪,并且将有关视听资料传送到网络上,从中获取商业利益,此种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未经他人许可,擅自拍摄有关视听资料,并且传送到网络上,这种行为构成违法。  相似文献   

20.
秦环先 《新闻前哨》2000,(12):33-34
当前,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在各种媒体中,电视又以其广泛、直观、通俗的优势发挥着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在电视宜传中,近年来也频频发生过侵权现象,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一、侵害被采访者的肖像权。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未经本人允许,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权构成侵权。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电视节目制作早已市场化,各电视台都十分注重提高收视率,通过提高收视率吸引商家到节目中做广告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电视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功能,而具有了较浓的商业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