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遂昌茶灯舞     
遂昌茶灯舞是集民间灯彩、歌舞、戏曲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于民国,传承至今。每逢乡村元宵节及民间重大喜庆活动,必有茶灯舞参列,以增添气氛,活跃场面。茶灯舞的产生与茶事相关。遂昌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崇宁元年(1102)遂昌茶场就是朝廷钦定的全国  相似文献   

2.
灯画,又称灯屏画,属于民间绘画的一种。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灯画作品。明清时期,灯画的发展呈现出鼎盛之势,尤其是北京的民间灯画作品,更是喜闻乐见,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正>盾牌舞是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集音乐、杂技、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在永新烟阁、龙源口等乡镇流传着,也是当地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盾牌舞是赣南地区民俗民风的缩影和代表,代表着当地人们昂扬斗志的原始凝聚力。在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下,盾牌舞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西地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5.
罗伟明  陈美玉 《大观周刊》2012,(50):27-27,39
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种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枝奇葩。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依赖于民间多彩的历史传说,而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存在。它吸收、消化、融合许多历史传说而形成,反映了历史时期滇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6.
在清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中原地区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河南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工匠构成、生产工艺、藏板与印刷规模等。  相似文献   

7.
我在1946年12岁时跟篾匠师傅学艺,1947年便随村里的茶灯舞艺人叶法财、叶法余学茶灯舞的制作技术和表演技艺。制扎茶灯,先用竹扎架、后糊纸、上彩(绘画),工序有好几道,制作都很讲究,师傅传教的札架的篾骨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糊纸不能有折绉;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广泛地流传着壮族师公舞"大酬雷"。"大酬雷"是壮族古代舞蹈的"活化石"。经分析研究后,得出:广西壮族师公舞"大酬雷"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是广西民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佳宁 《文化遗产》2023,(1):91-98+2-3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出土有两件石刻,一为奏乐图,一为舞蹈图,二者虽分刻不同砖石,但实为一组,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采莲》队舞的表演场景。这件《采莲》石刻的披露对舞蹈史研究颇具价值,作为反映宋代《采莲》队舞的首件文物,它改善了当前队舞研究史料数量稀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且反映了《采莲》队舞的演出实况,借此可知演员装扮、舞台布置、砌末使用、乐队组成等诸多内容;再者,这组石刻说明,《采莲》队舞至晚在南宋就走出宫廷,流行于民间社会,它是两宋时期宫廷和民间表演艺术传播互动的一个真实写照;而队舞的民间化势必会导致它的演出规模和体量缩小,表演规制不再像宫廷时那般严格,队舞进入杂剧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它由此具备了与杂剧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崇尚古典乐舞、楚舞,同时民间乐舞也逐渐盛行,在表演形式及内容上很有特色。赵飞燕是当时著名的舞蹈家,同时也是汉成帝的皇后,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绘制出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跳蚤舞原是流传在舟山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采发展成每年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表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所以过去又叫"跳灶会".一般的说法,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另一种说法始于宋朝甚至更早的唐朝.因为唐宋以来,舟山已经置县,白泉也形成了集居村落,农耕渔猎,隶属富都乡,具备迎神赛会的条件.而且至今还作为迎神赛会集合点的崇圣宫就初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因此跳蚤舞雏形始源于唐宋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文畅 《兰台世界》2014,(5):73-74
西汉时期崇尚古典乐舞、楚舞,同时民间乐舞也逐渐盛行,在表演形式及内容上很有特色。赵飞燕是'-5时著名的舞蹈家,同时也是汉成帝的皇后,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绘制出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正>为做好保护抢救傣族民间舞蹈蝴蝶舞文化遗产,耿马县档案局和孟定镇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开展傣族民间蝴蝶舞传承人培训、培养和抢救保护工作。从各村寨中选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截至目前,共举办傣  相似文献   

15.
易小迪 《兰台世界》2013,(23):158-159
沉积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唐代乐舞《霓裳羽衣》不仅在唐代大受宫廷、民间的欢迎,而且对后世影响至深。本文拟探析《霓裳羽衣》在唐代的创作渊源、嬗变与影响,以再现繁荣昌盛大唐文化中的这朵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6.
盛力敏 《新闻世界》2010,(7):268-269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9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唐朝张悦有诗云:"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反映了元宵时节张灯结彩的盛景。元宵张灯,相传始于西汉,风盛于唐代,普及到民间后,形成风俗。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极言灯光之盛和灯色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参考旧有文献及实地调查之基础上,对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一带及广东省龙门县蓝田乡一带流行之舞火狗活动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描述;并对增城舞火狗活动之起源及其与龙门舞火狗活动之关系作出了考释。文章进而指出:其一、增城舞火狗的驱疫功能与古代傩仪是一致的。其二、增城舞火狗在许多具体表现形式上与古代傩仪也是相近的。其三、增城舞火狗最初应起源于古代汉族的傩仪。其四、增城舞火狗在其艺术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龙门舞火狗的若干特点,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宋代出现的俗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虽经不少学者多方考索,至今缘由不明,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认为"赵老"为"鲍老"之音讹。"鲍老"是一个自宋初以来就广为人知的民间文艺角色。古代节庆之时民间有送灯习俗,表演社团的演员扮作鲍老送灯于盼望怀孕生子的人家,以获取酬谢。灯既送出,留存于乞子之家,故云"一去更不来"。"更不来"是针对灯而言的,而非鲍老不回来。这就是"鲍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本事。  相似文献   

20.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