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亥革命与光复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撼全国,并引起漫天革命烽火,各地纷起响应,地处全国重要地位的南京更走在前列。南京的光复是从徐绍祯统领的新军第九镇秣陵关起义开始的。新军第9镇(相当于师),系两江总督周馥于1905年奏请编练,为当时新建陆军28个镇中的一个。全镇辖步  相似文献   

2.
川军兴衰录     
1910年.清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共编练三十六个镇(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第十六、十七、十八个镇。为适应编练新军的形势.四川省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培养出了不少中下级军官,这些军官后来都成了四川军队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还派出了一些优秀青年出国学习军事.以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3.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是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它从1906年在直隶保定府创办,1948年底离开南京共43年,迁校6次。一、初创时期(清末1906年-1912年)陆大是清末为编练新军的需要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训练新军。  相似文献   

4.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是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它从1906年在直隶保定府创办,1948年底离开南京共43年,迁校6次. 一、初创时期(清末1906年-1912年) 陆大是清末为编练新军的需要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训练新军.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张之洞先后在南京、湖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后创建了北洋行营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清政府命兵部会同练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各省大部设立陆军小学学制三年.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设一所陆军中学学制二年.由练兵处(陆军部)设直辖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任初级军官.  相似文献   

5.
吕公望:辛亥革命的先驱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扎在武汉的新军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全同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起义,一起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  相似文献   

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是长江下游东南各省的政治中心,江苏督军署、省长衙门均设在南京,直系军阀冯国璋占据江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兵侵占了原为德国租借地的青岛,大肆向中国扩张侵略势力,在南京开设工厂、银行、商店,日货充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之时,湖北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悲壮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悲哀之士。悲壮之士是为新生力量而死,虽死犹荣;悲哀之士是为腐朽势力而生,虽生犹死。清末湖北提督张彪是清政府的忠实将领。他亲手训练的湖北新军成为清王朝的埋葬。在辛亥革命中他顽固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民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1911年 10月10 日晚7时许,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革命士兵经过通宵鏖战,占领了武昌.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地革命党人闻风响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建立军政府,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可是,这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成果,为什么转眼之间就被袁世凯窃取了呢?袁世凯又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呢?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派驻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派公使驻京,清政府也成立了主管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郭嵩焘为驻英大臣,开始向各国派驻使节,并先后在新加坡、横滨、大阪、檀香山、古巴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领事馆。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巴拿马总统向清政府递交国书,提出设立驻华总领事府。清政府在允许巴拿马设立驻华总领事的同时,并未立刻派驻巴拿马总领事。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十六日,为了保护在巴拿马的华工,清政府才任命欧阳庚为驻巴拿马国总领事官。次年四月初一日,驻巴拿马总领事馆正式设立。通过梳理清朝档案,可以廓清清政府设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缘由和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清朝廷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是其中主要内容。二十九年朝廷设练兵处,考查督练全国军队。练兵处由袁世凯署理。它有两份被认为是清末最重要的军事文件,①其一是《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烟章》,②其二是《练兵处新定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③前者是一个庞大的建军计划,旨在全国建立三十六镇新军,日后的北洋六镇就源于此;后者是前者的附属计划。为支持三十六镇新军的建立,旨在全国建立军事学校系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第二个计划比第一个得到了更充分的执行,计划中所拟大、中、小军事学堂(校)全部得以建立,对当…  相似文献   

11.
张铁宝 《历史档案》2003,(2):134-136,F003
南京古称金陵 ,明清时期为江南最大都会 ,也是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中心。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日 ( 1 853年 3月 1 9日 ) ,太平军攻克南京 ,改称天京 ,据为首都 ,正式建立了与北京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 ,咸丰皇帝先后谕派向荣、和春为钦差大臣 ,统重兵进行围剿 ,但都功败垂成。咸丰十年四月 ,湘军统帅曾国藩被任命为权力很大的两江总督 ,如何攻取南京 ,也就成了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曾氏采取了与其两个前任完全不同的策略。他先从上游着手 ,拿下安庆后 ,再沿江东下 ,扫清障碍 ,倾全力围攻南京。经过两年多的恶战 ,湘军终于在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  相似文献   

12.
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军政上下统一和将士团结协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新军内部官长矛盾、管理废弛是根本原因,革命党人对新军的不断渗透是重要原因。但这并未引起清政府和湖广总督瑞澂的足够重视,因而没有及时整顿,防患于未然。本来鄂省军政已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总督瑞澂不仅不能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反而采取强势高压措施,直接导致新军顺势走向反面,公开对抗政府。正是湖北新军内部的异动,成为导致武昌起义爆发的重要缘由;湖北新军的响应和倒戈,是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晚清重臣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直隶丰润人,翰林出身,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是最后一任两江总督。20世纪80年代,北京张氏后裔旧宅发现一批张人骏手稿,包括家书89封、电报底稿2件,还有癸卯年(1903)日记稿本1册,经张守中整理,著名清史专家胡绳武做序,取名《张人骏家书日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上述家书、日记的刊行对研究清末政局和丰润张氏家族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受到学界重视。近日,张氏后裔手中又发现一册张人骏辛丑年日记稿本,记事起于该年正月初一日(1901年2月19日),止于同年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总计263天,虽系残卷,亦弥足珍贵。张人骏时任漕运总督,日记记述了《辛丑和约》签订前后的两宫动态、京城议和进展、东南督抚对时局的应对、江南漕务以及张氏家族情况等。现将其整理刊布,方便学者与张氏已刊日记书信比对使用。日记中的公历时间系辑注者添加。  相似文献   

14.
新军是晚清政府建立的一支高素质的武装力量,本意是捍卫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政权。但正是这支新军力量,成为后来辛亥革命多次起义中的主力,继而变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这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949年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蒋介石反动统治崩溃的速度,比人们预料的要快得多。我解放区军民正在从各方面积极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原先我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第四支队,因为形势发展很快,“先遣”不成而告结束,战斗部队大部分北上蚌埠归建,我则留在为接管南京而刚刚组建起来的“金陵支队”支队部,驻安徽省合肥市南郊乡间学习时事政策和入城纪律,一俟我军渡江,即奔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相似文献   

16.
战火燃烧中--"黑色星期六 1937年7月11日,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抵达上海;8月9日,驻汉口、南京等长江各埠的日本第三舰队10艘军舰满载军火及陆战队员2,000人抵沪;8月11日,在日本待命的第八战队第一水雷战队、第一舰空战队、第一及第二特别陆战队抵达上海并部署完毕,同时抵沪的还有第一舰队20艘军舰.  相似文献   

17.
正许崇智,字汝为,广东番禺人,出身名门贵族。早年他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到福建新军中任职,起初是担任第10镇第40标统带(相当于团长)。继而,他又升任该镇第20协统领(相当于旅长)。1911年春,许崇智在新军中加入同盟会。这年10月,武昌起  相似文献   

18.
内外蒙古是清朝的“藩部”地区,清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形式不同于内地,在中央政府中设理藩院管辖,在地方设将军、都统、大臣直接治理,并以盟、旗作为社会组织形式和基层政权机构,在职的蒙古王公就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的各级官员。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0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新政上谕,  相似文献   

19.
广州入城与反入城问题出现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源于《中英南京条约》中英文版本的争论,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败签《南京条约》的遗留问题。究其持久的原因,需要通过梳理入城问题过程从英国外使、清政府官民等因素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广州入城与反入城问题出现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源于《中英南京条约》中英文版本的争论,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败签《南京条约》的遗留问题。究其持久的原因,需要通过梳理入城问题过程从英国外使、清政府官民等因素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