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2.
望文生义是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遇到的知识失误,也是最易于为编辑疏忽的问题。这里掇拾前车二鉴,谨供参考。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词语集释》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其实,这只是据“鼠”字的字面意义,而作出的附会解释。“首鼠两端”一词,前人多有训释。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云:“首鼠,亦即首尾之意。首尾两端,即公人所云进退无据也。”刘大白在他的《辞通序》上也认为“首鼠”和“首施”两词可通,都是踌躇的迭韵转变字。可见,“首鼠两端”亦作“首施两端”,即“首尾两端”,是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的意思。将“首鼠”的“鼠”释为“老鼠”,显然是望文生义。其根本原因是误拆了双音联绵词。清人王国维在《古文字中联绵字之研究》中云:“联绵字合二字而戏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又云:“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因此,“首鼠”一词是不能拆开来讲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4.
东流 《新闻导刊》2006,(4):46-46
龚永泉同志的小通讯《擦鞋者说》.长不过800字,却令人过目不忘,《人民日报》在今年3月19日一版发表了.还加了“编后”,可见编辑部很看重。不少新闻同行看了,皆说不错、不错。我阅读后感想有三,作简评之。  相似文献   

5.
一聂夷中,晚唐著名诗人,曾任华阴县尉。其籍贯旧有二说:一为河南人,一为河东人。现存史料中,五代人孙光宪《北梦琐言》首述聂氏籍贯,谓其为“河南中都人”①。嗣后宋元诸书,如蔡居厚《诗史》、阮阅《诗话总龟》、魏庆之《诗人玉屑》、辛文房《唐才子传》皆从之,谓聂夷中为“河南人”,而均不标县籍②。至明代,高《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云:“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③其后清《全唐诗》卷六三六、李调元《全五代诗》卷六聂夷中小传皆承其说④。近代以来,有关论著述及聂夷中籍贯,或取河南说,或取河东说,并无考证。195…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7.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8.
话说歙砚     
歙砚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片石一直被古今文人墨客和海外人士所垂青。《砚谱》记载了这么一段传说:唐朝开元年间,一位姓叶的猎人在追捕野兽时,发现城里的龙尾山上,有五色云霭缭绕,如锦衣覆盖,两侧有一缕云,宛如行龙浮游。他以为龙兆吉祥,就向山脚下的武溪走去,见溪涧石子光洁如玉,便捡了一块回家,经过人工雕琢成砚,湿润平整,研磨生辉。后来,他的子孙把砚献给歙县县令,转献给皇上,从此歙砚的名气也就传开了。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说:“涩不留笔,沉不拒墨,瓜谷而肌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  相似文献   

9.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10.
学者崔学古说:“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即一句不新。作文知炼字,便观之如明霞散锦矣。”(《学海津梁》卷二)这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一个字用得粗野,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雅了;如果一个字用得陈腐,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新了。若写文章重视炼字,就会给人以“明霞散锦”的清新之美。一些富有写作经验的老作家,是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1.
“剽窃”一词,最早源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定,但起码唐代已经出现。柳宗元在《辩文子》中说:“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同时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文字虽稍有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偶翻《世说新语·文学篇》,无意中发现一则“剽窃”史实。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注释《庄子》,名《庄子隐解》。然“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的名篇。今本《战国策》却误把“龙”“言”两字并为一字,于是有了个“触詟”。《史记·赵世家》记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说与《史记》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面世  相似文献   

13.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4.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15.
(一) 词典是供读者查检、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编撰的,实用应该是它的主要方面。改编后的《辞源》,作为一部实用性的古汉语词典,收词、解释和条目的增删等等,即多从查检的实际需要来考虑,以便为广大读者服务。这里即从《辞源》中举例,谈一些有关词典编撰的问题。词典的解释难作,大家有同感。这里首先要求是说得不错。如旧《辞源》的“苒苒”一条引王粲赋“挺苒苒之柔茎”,解释为“盛貌”。按《说文》无“苒”字,苒苒即冉冉,有柔弱与渐进两义,不包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品,一位小品演员说了一句台词:“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17.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8.
《鹖冠子》卷第一,唐人写卷子残本,硬黄纸,有栏线,书高二十四厘米,长三百三十二厘米。共存一百八十五行,每行十七字,内存原文四十四节,注文十三节。卷末顶格题名“鹖冠子卷第一”,下空一行顶格书“大唐贞观三年五月勘校定毕”十二字。避唐太宗讳,文中“民”字皆缺末笔作“(?)”。确为世所罕见的唐人写本。此唐人写本残卷不标篇目,今以《四部丛刊》涵芬楼明翻宗本陆佃注《鹖冠子》核之,其书残文起“凶者反此”迄“退谋言弟子愈恐”,即《环流》第五(残篇)、《道端》第六、《近迭》第七,计此写本残卷存文  相似文献   

19.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