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徐干《室思》一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作了新的解读,并联系其所处的动荡时代和诗人的坎坷经历,分析诗中暗含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的“香草美人”手法。此诗继承了屈原楚辞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中运用此类艺术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的爱情词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缠绵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事,在纷繁的词作中寄托了情怀,而且手法多变,点面结合,灵活自如,挥洒不凡。  相似文献   

3.
"香草美人"是屈原诗作中典型的意象,以香草喻美德、以夫妻喻君臣的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离骚》中意象的优美与情感的崇高,加上悲剧的力量,构成了《离骚》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楚辞中首创了“美人香草”的意象,用以自喻或指代关系,表达了他对于高尚人格及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美人香草”的意象所意指的“男女君臣之喻”也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模式,后世失意文人往往借此抒情言志,表达自己的境遇和政治抱负。由此,对“美人香草”意象的解读也成为了解《离骚》、屈原乃至中国文学传统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比兴”。屈原的《桔颂》是我国最早的象征诗。朱自清把比兴寄托概括为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以物比人等四个方面。此外,有的叙事诗也具有象征意义。解释这一文学现象,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着眼。总之,讲究象征艺术,重视意象经营,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种对西方现代派象征诗歌和意象诗歌的盲目崇拜、认为它们完全是舶来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8.
崔含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98-100
楚人对舜怀有特殊的敬意和宗教之情,作为楚人,屈原也不例外.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反复出现"重华"及与之相关的字眼,屈原其余作品中对此亦有所涉及,再联系屈原将其与其他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时所反映的态度以及舜与楚民族远祖非同寻常的关系,文章认为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已和倾诉对象.舜与二妃的动人故事又对当时处于严酷现实中的屈原之选择自沉有很大影响,屈原最终用自沉凄凉而又悲壮地诠释了男女君臣之喻,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曾经与王共处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始终如一的忠贞清白.  相似文献   

9.
屈原作品中的花卉草木新探胡鸿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读《诗经》然,读《楚辞》亦然.因为《楚辞》也有许多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者读《楚辞》也很注意其间的草木之名,又多从文学手法着眼,研究其“...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卦爻辞中已出现"以男女喻君臣"的现象,《诗经》与《周易》的写作时间相近,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也相近,按照情理推断,《诗经》婚恋诗中也当存在"以男女喻君臣"的现象,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喻意的隐晦,目前我们尚缺乏足够的直证来证明。本文尝试根据《诗经》婚恋诗中的一些间接信息去证明我们的推断。男女之间若存在相似关系,喻女之物也可喻男,如"美人"在《诗经》中已喻指美德之君;男女、君臣之间若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就可"以男女喻君臣",《曹风.候人》、《邶风.柏舟》都存在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屈原》中,郭沫若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同时,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注入了此剧,展现了在生存中体验希望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战斗观和人生观。《屈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屈原与郭沫若的结合,是极为艺术的,是充满希望的,因而,也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曾言屈原之功“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亦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们都是具有实际政治才干的伟大时代歌手,相同的国难际遇,一致的爱国深情,以及同样的救亡图存奋斗之路,使他们都具有坚毅的自信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器大者声必闰,志高者意必远”,辛弃疾受到屈原“爱故土、求美政、哀民生、修美德”精神品质的熏陶感染,其词具有浓郁而深刻的屈骚情结,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是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学之一,他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发表的章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分析了孙中山先生成长为一个革命家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贡献,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为孙中山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殇>的历史与神话背景是自古以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其时代和创作背景、祭祀主体和形式研究上出现了不少针锋相对的观点.关于<国殇>的性质,主张<国殇>为屈原所作者一派主要有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乐歌说、用以获福助却秦军的巫歌说、出征前鼓舞士气的雄壮舞曲说、消灾祈福的祭傩歌曲说、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说五种说法;主张<国殇>非屈...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和名的革命烈士。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颇多争议的《多余的话》,显示了他的多余人气质。在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及其一些杂记随感中,他作为抒情主人公,和多余人形象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性魅力,从而获得社会史思想史以外的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瞿启甲与孙毓修由辑印《四部丛刊》从相识到相知。铁琴铜剑楼为《四部丛刊初编》提供底本达二十六种。嘉惠士林,有功文献。孙又是瞿编《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的“责任编辑”和撰序人。瞿氏售书助赈,孙氏费神奔忙,成就书林一段美谈。孙毓修著书立说,瞿启甲慷慨借书;孙氏辨章学术,更得益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笔者根据一批公私藏家珍藏的未刊书札、手稿,参阅其他史料,“回放”这段消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9.
屈原《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九章》描写众多文学形象,创造意境,记叙屈原遭馋被逐的事件、时间、行程、地域环境,抒发不幸遭际的特有情思,具有旅游文学纪行真实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曲体实兴自两宋与金,宋初的歌舞大曲、传踏,犹是词曲同流而难分,而“异流”分途的标志则是俗曲子“缠声”即缠令的出现,而缠令、缠达、唱赚、诸宫调是南北曲的滥觞。通过翻阅大量文献的考证辨析,可以初步认定宋金曲体中曲牌共309体,《董西厢》应为宋人所作而非金人所作。词与曲虽皆源于唐曲子,但后来的发展,“实分两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