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说明本《年谱》的编写,曾得到沙汀同志的热情关心和帮助。文中没有公开发表的材料,一部分由他本人提供,另一部分系笔者在沙汀故乡四川安县访问调查所得。《年谱》里未一一说明。初稿编成后,笔者有幸聆听了沙汀同志的指教,他还抱病熬夜为《年谱》作了修订。限于篇幅,《年谱》未能列出沙汀的全部作品和详细经历,只是择其主要入谱。另外,本《年谱》只涉及作家解放前的活动和作品,解放后的待另文刊出。对于《年谱》的错讹和不完善之处,尚乞专家和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二、从个别特殊出发,又使个别更为鲜明、完整的典型化方法从沙汀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看,他的作品的艺术构思是在怎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构思过程有一些什么特点?这是将沙汀的作品与自然主义或公式主义创作倾向区别开来并探讨其现实主义成就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沙汀在创作过程中,坚持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以生活真实性作为艺术构思的基础,基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在进行典型概括时,又不是舍弃形象性的细节,删削个性使之抽象化,而是对具体的生活材料加以选择,组织,生发,再造,使个性更加鲜明、丰富和完整。这样,他在从生活素材的收集、题材的选择到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化各个创作环节都呈现出自己的典型化  相似文献   

3.
沙汀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以创造短篇小说见长。根据沙汀的文学创作实践,可分为早期创作、创作的黄金时代、解放后的创作。本文就沙汀的早期创作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沙汀在创作道路上的几次徘徊,最终找到了符合自己创作的生活,“不打算接触更多的生活,宁可‘狭小而深入”’。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讽刺暴露。  相似文献   

4.
巴金与沙汀虽为川藉同龄作家,但由于两人青少年时代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创作个性也截然不同。 一九○四年,就在巴金出生于成都的那一年,沙汀即出生在四川西北部的安县。至一九二一年到达成都,一九二二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为止,沙汀几乎在安县这远离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整整生活了十六个年头。这地方用沙汀当年的话说,是“四面是山,风气蔽塞得很”。外界所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沙汀根本就无从知道。所以,当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沙汀是以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写作而著称的。他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创作,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作为一个在左翼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始终坚持创作上的现实主义,以自己独具风格的作品探索着为肘代和人民服务的道路。五十年来,除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外,他从未中断过创作,在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他长期多方面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乡镇小说是沙汀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乡镇小说里,“茶馆”是最常见的学场景之一。在作品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还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情节的叙述及区域化意蕴的表达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其它地域场景一起构建起了沙汀作品中的巴蜀化意象。同时对这种区域化的批判也反映出了作家勇于自省的精神。与困守于传统乡土化的作家相比,沙汀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化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沙汀、李Jie人小说语言风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从语言风格角度对沙汀,李Jie人作品的评析和比较,得出了“沙汀的小说语言严谨,精炼,蕴藉,耐人寻味,李Jie人的小说语言自由而挥洒,酣畅淋漓”的结论,旨在促进沙汀,李Jie人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通称"三记",是沙汀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既有的"三记"研究,侧重于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其实,沙汀这"三记",在客观上呈现出了1940年代川西北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对父子伦理、婆媳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的分析,文章认为,沙汀在"三记"中既有对旧时代影响下不合理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的批判,也有对新时代的婚姻伦理、朋友伦理的肯定,还有对旧时代背景下婆媳伦理的深沉思考。沙汀对家庭伦理的强调,真实地反映了1940年代中人性的复杂,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沙汀在小说中极其喜欢使用四川的方言土语.他小说中的方言主要存在于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命名上,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人物的诨名也带有浓厚的四川味.探究其创作心理,除了人物角色的需要,主要因为沙汀对四川方言的热爱和熟悉.  相似文献   

10.
沙汀是30年代讽刺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被认为是唯一继承了鲁迅先生衣钵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位是张天翼),因此,对于沙汀的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现实主义"和"讽刺"两个向度上展开,而对于其笔下人物形象的系统研究则稍显不够,虽然也有对其某一类人物形象的分析,但缺乏整体把握,鲜有将其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作品,本文力图作此尝试,力求通过对沙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来揭示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伊沙以其卓异的写作姿态和风格,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身份驳杂不一,结合诗作分析他诗歌写作的三重身份:痞子、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并简要论述这三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伊沙诗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沙汀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自对巴蜀乡村生活的真实提炼,充满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的地方气息。从其对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巴蜀传统文化积淀对沙汀的滋养和启示,以及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3.
沙子龙是老舍短篇小说《断魂枪》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叙述一位武林镖师江湖生涯的中断,暗含了一种悲怆的人生际遇,无情的时代更迭使得陷落于时间进程中的“人”,正经历着一种无可逃脱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本文从老舍创作特点出发,通过对沙子龙悲剧身份的定位,对其悲剧精神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老舍在悲剧写作方面体现出的市民文化精神本质的揭示与守望。  相似文献   

14.
浅论沙僧     
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中最不起眼,最不受人注目的是沙僧。评论家对他往往仅提其名而不论其事,关注的是三藏、悟空和八戒。在他们看来,沙僧在小说中最没有个性,属于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于此作者从沙僧的君子风范、心诚志坚、藏拙与圆通、义重情深等几方面对沙僧其人进行探讨,以明确他在取经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誓川之变在南宋理宗朝引起了震惊,各派对此反应不一。真德秀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不顾性命为皇子骇呜冤申屈。他的举动惹怒了权相史弥远,史弥远发动党羽对其进行弹劾,真德秀连落三官,最后回归浦城。他的政治命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誓川之变是史弥远一手策划和实施的。这一事件真实地展现了权相专制、党争激烈、后宫预政的南宋后期政治。  相似文献   

16.
沙元炳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他的《志颐堂诗文集》824首诗歌中,悼亡诗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情致幽婉,而且发展了韦应物悼亡诗意象营造的丰富与细腻,形成柔婉幽远的独特风格,而这种风格与沙元炳所处时代和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萨孟武一生的经历,并对萨孟武之所以信奉国家主义思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国家主义的相关主张作了相应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韩东和伊沙是"他们"诗社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人。在诗学观念上,他们同时站在民间写作的立场,走出神性写作的规训,认真地体味世俗趣味和平凡人生,表现了鲜明的反文化的决绝姿态。可二人却选择了不同的审美立场,韩东走了一条向日常生活回归的还原之路,而伊沙却选择了推倒诗歌圣坛的颠覆之举。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通过食色叙事形态营构小说,即唐僧的被食被色、妖魔鬼怪的恶食恶色、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孙悟空的反食反色以及沙僧的不食不色,几乎整部《西游记》都是依此敷衍而成。透过人类食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富于张力性的叙述来审视人性美丑,洞悉社会世相,极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和中国小说的特质,它所传达出的极幻极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叙事经验。而且在怡情悦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