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描述人物类的课文,学生相对而言是比较喜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人物时,更容易构建起人物的形象,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建构起人物的形象,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个人物,很多时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其实是非常脸谱化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师的讲解当中,人物就是以脸谱化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引导学生经由文本阅读而建构起人物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执教《守财奴》一文时,教师有时会将小说中的细节与人物形象进行对接,水到渠成地得出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六亲不认、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守财奴的结论。但是经典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黄玲 《考试周刊》2014,(99):47-47
<正>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讲解课文,视野都很开阔。以苏教版《钱学森》为例,笔者在很多不同层次的研究课、示范课展示中发现,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品味钱学森的两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为什么呢?首先,钱学森的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浅显,这样的语言学生一读就懂。其次,学生之前接触到的写人类的文章已经很多,不难发现,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时,我们都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品味、体悟。因此,《钱  相似文献   

4.
尹春香 《课外阅读》2011,(12):325-325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传》。  相似文献   

5.
朱利端 《文教资料》2009,(13):12-14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独特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从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出发;紧扣小说情节发展与人物活动的环境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写文章,要求作者要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学文章,更要求读者把人物形象永远铭记心中。《一定要争气》叙述了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学生时代经历过的两件事。对文章的主人公童第周,学生应随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认识,最后树立起人物形象。 一、谁要“争气”——初步了解人物生平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主人公。为此可设计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庆 《现代语文》2006,(4):35-35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往往存在着片面性。特别是感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结合作品创造的典型环境去认识人物形象,更不能从多侧面去理解人物,而只是简单机械地把人物分为“好的”和“坏的”两大类。这样就难免会陷入肤浅、不能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便捷,但同时,其阅读心理也越来越浮躁,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产生了模式化、浅表化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慢读、细读、深读课文,推进阅读与思考的深度拓展。在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发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实现深度阅读;最后应让学生围绕作品主题进行读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章中的人物是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主要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阅读来了解人物特点、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深层心理空间,在探究中形成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对人物深层心理空间的分析,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塑造出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向人物的深层心理空间,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特点,形成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戏剧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解读戏剧文本时,必须确立鲜明的观众意识,注意体味戏剧文本情节上的近与纵,戏剧结构上的一与三,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常与奇,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深度,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回目中,作者喜好用一字评人或巧用代称来精准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渗透出对人物鲜明的情感倾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回目,梳理评字和代称;带领学生品读评字和代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让学生区别重复的评字,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回目为抓手,准确把握书中人物的鲜明特质,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历程,链接生活的源头活水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这样,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懂得链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透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教师必须对文本有着深入而准确的解读。在教学切入口的选择上,抓住文章结尾处一句看似矛盾的话,设计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引导学生先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再思考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全体学生都能有展示和交流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成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记叙文训练中,针对学生作文素材老套、结构布局单调、人物形象片面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素材,以思维导图设计提纲,丰富人物形象描写技法,并通过有效的作文升格措施,全面提升记叙文写作质量,完成记叙文教学任务,为高考写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选取了《项羽之死》一文,此文是在“自主赏析”的版块中呈现的。在一次同课异构的优质课比赛中,比赛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人物形象时,讲到项羽自刎赠头吕马童时,教师对此总结出项羽是重情重义的性格,笔者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欣赏记叙性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可以从情节、人物描写、他人评论等三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性散文的人物形象。文章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此外,一线教师读透文本非常重要,要提升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从新课改实施以后,"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句话在语文教学中出现频率之高,想必每位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了解人物形象需要想象,掌握人物心理活动需要想象,感受描写的景物需要想象……但是,我想说: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把想象的"根基"留住!怎样才能把想象的根基留住呢?以下,本人就以两位教师针对经典课文《一个苹果》中的这样一句话:"防炮洞里格外沉静",引导学生展开两种截然不  相似文献   

20.
有同志说过:要教会“写”先要教会“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作文打不开思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会“想”,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于是我就有意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遐想联翩思路广开嘛。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想,想象。1.引导学生比较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讲《范进中举》时,我问: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这两个人物形象能够说明一个什么共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