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诗化”的观念,认为诗化语文的前提是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核心是引诗人课堂,关键是教师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其实,“诗化”一词多见于哲学著述,如维特根斯坦就曾倡导哲学应该当作诗来写,是所谓诗化哲学,强调语言表意的模糊性和多向性。语文领域的“诗化”很难说是移植的产物,因为它既与传统的诗教密切关联,又是语文教师们心中呼之欲出的存在。语文的诗化显然异于哲学的诗化,它不管是内生还是移植,只有适应语文的土壤才能生根长大。在语文教学正走进新课标的今天,综览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状况,觉得这个话题很有再谈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周益民老师的专题刊出后,引起了很多老师对他和诗化语文的关注与讨论。一些老师对于诗化语文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认为诗化语文应该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但也有不少老师很真诚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有人认为诗化语文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只能成为一种教学追求。例如有老师说:“诗化说白了就是文学教育,它是我们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诗化应该成为教学的一种追求,但它必须深深植根于听说读写上,植根于言语训练上。”有些老师认为诗化语文容易走向“虚化”,不容易操作,缺乏可行性。对于所谓可行性的问题,我…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情感的载体,美的化身。在西方,诗最初指的是艺术、审美。因而我们讲的“诗化”就是指艺术化、审美化、浪漫化。人需要“诗化”,正如德国的著名学者狄尔泰说:“诗是人类栖居的精神家园,人需要诗意的栖居。”而作为担当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诗化”。简言之,语文  相似文献   

4.
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从教学语言的诗化着手。语文教学语言的诗化是指教学语言要充满诗意,要生动活泼、文雅优美,显现语文教学审美个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去再现文旨、表述见解,避免教学语言表达的呆板、枯燥与僵化。语文教学语言的诗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灵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诗化教学,新课程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小学语文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为凭借,引领学生沿着读诗、诵诗、悟诗、品诗、作诗的轨迹涵泳体悟诗词优美的情境,进行诗化的积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语文教学诗化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诗意化,构建教海有难“诗”为舟的学科教学特色,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诗化的育人环境研究,优化诗教环境。  相似文献   

6.
“诗化语文”是周益民倡导的语文教学主张,也是儿童和语言诗性关系的集中表达。在“诗化语文”教学实践中,周益民以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确立了新的阅读教学资源观,同时建构了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起看声音》作为周益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典型案例,是“诗化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周益民教师的专题刊出后,引起了很多教师对他和诗化语文的关注与讨论。一些教师对于诗化语文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认为诗化语文应该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但也有少教师很真诚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有人认为诗化语文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只能成为一种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 将“导语”这一新闻工作术语移植到语文教学上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设计出的简短的教学语言。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许多语文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此获得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夏子 《天津教育》2001,(10):44-4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其精美的艺术构思中都不忘“眼”的埋设。同样,作为一门艺术的教学活动,许多教艺娴熟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中也总不忘巧妙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设下“课眼”。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而“课眼”是一课之窗户,它是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循着“课眼”,我们可以窥见教师全篇课文组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及其教学风格等相关情况。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怎样为课堂教学活…  相似文献   

10.
诗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人文层面和语言感受能力,以诗为先导契入学生心灵,开启好学之门,化厌学为乐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诗化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所  相似文献   

11.
康希福 《山东教育》2005,(16):29-30
要谈诗化语文的教学,首先得要明白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具有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诗化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具有诗的特质。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为表现,达到一种“人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下面我们就来看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周益民老师执救的《天鹅》一课。  相似文献   

12.
诗化语文,是多种机缘作用下的我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体认,是我对儿童语文学习本质的探寻。2002年,受诗化哲学启发,我在概括、提炼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认识时,正式提出这一命题。同年,小学诗化语文的实践与研究被批准为南通市十五规划增补课题。  相似文献   

13.
钱灿 《今日教育》2012,(9):28-29
刘家国,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奉节县长龙实验中学副校长、高中语文教师。1983年被分配到野茶乡小学的初中部,1997年调到长龙中学。曾获得奉节县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首届优秀专业人才、重庆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市优秀科研教师等称号。2012年4月成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唯一一位来自乡镇中学的教师。他倡导并追求“诗化教育”,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诗人一样的气质,语文教学应该是诗一样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 ,也是文学的精华。诗的语言字字珠玑 ,情感引人共鸣 ,思想精警蕴藉。“青少年从来都是诗歌热情的读者”。如果把诗歌作为构建语文教学大厦的“钢筋”来诗化语文 ,就将架起“要我学”与“我要学”之间的桥梁。正基于此 ,我们说 ,诗歌是语文的天使。一、诗化语文 ,前提是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兴趣可以后天激发、培养。 (一 )阐释读诗的重要作用。读诗能“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朱光潜 ) ,更能提高多项能力 ,增添人格魅力。 (二 )授以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驱遣想像。“在想像中睁开眼睛来” ,“从文字看出一幅…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可谓千变万化.如何使“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就需要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教学实际进行摸索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每课一诗”是语文教学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它既转变了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出现了“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它自身的弱点。必然走向这种困境。我们认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革以前一批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深验的总结:二是那些师范院校讲“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大学教师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历史的总结。他们构筑理论框架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正统”的哲学出发,把语文教学理论建立在狭隘的方法论之上,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去把握“教”与“学”、“文”与“道”、“读”与“写”、“讲”与“练”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因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诗化识字教学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文章内容概括并改写成一首小诗,诗中包含本课的大部分生字新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诗歌的文学特点灵活教授生字新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理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表征方式带有浓厚的诗化色彩,这是由它的本质与特性决定的。中国古代哲理思想所理解的终极实在是纯发生的原初境域,它内在地要求一种超越现成指称关系的原本的表征方式。中国的诗与汉字的“象”以及音韵的内在贯通,使其成为原初思想的本真显现和最佳表征,与西方传统哲学追求精确概念和严密逻辑的主流形成鲜明对比。当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也为彰显诗的哲学意蕴以及诗化表征的独特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自传《哲学生涯》表现出哲学与诗并重的明显旨趣。《哲学生涯》展现了哲学与诗相辅相成的成长关系,伽达默尔从早期热爱文学的新康德主义者成长为海德格尔派的存在主义者,最终有机地将诗融入哲学之中,创立独具诗化风格的哲学诠释学。伽氏诗化思想的形成与其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背景、古典语文学的修习、海德格尔早期存在论与晚期诗化思想的影响以及德国哲学的文学传统都有内在关联。伽达默尔诗化哲学是对古希腊哲学和语言学、德国古典美学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融合,是西方诗与哲学之争的古老传统在20世纪后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2):F0004-F0004
北京市通州区司空分署街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780人,教职工68人。2007年始,学校提出并实施“诗化教育”的办学思路。所谓“诗化教育”,是指以祖国千年诗文化为纽带,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借诗之魂,创设诗化氛围,打造诗化团队、诗化德育、诗化教学等特色,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