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方法用于作文教学指导也同样是妙招。这里说的"读"有三个层面:一是教师读好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三是让学生读评语。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任由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甚至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对此,我认为如下教学策略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6.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设计"新"语文作业是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思路进行的思考与探索。"新"语文作业方式,它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学习规律;它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是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掌握知识的一种凭借;它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它让作业更富人情味,使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促进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30年的教学历程,我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快乐起来,才能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变成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起来呢?我悟出了这样一个真谛: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一、亮点闪现实时夸 作业中,优生得"优"司空见惯。而让后进生也达到优生的水平后再给"优",就会大大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而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评定他们的作业,效果就大不一样了。"马虎大王"徐金涛同学的作业每次都是"差",我多次辅导、批评甚至罚重做都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一读到底",整节课书声朗朗,却由于教师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与阅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二是"一问到底",不少教师不让学生问,怕被学生问乱教学流程,怕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怕被学生问得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强制推行自己的"一问到底"。出现这两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对语文课标把握不准。语文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相似文献   

9.
宋士清 《考试周刊》2011,(80):59-59
传统的语文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形式单一,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人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就会引起恶心呕吐,造成消化不良;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下去,胃就会很好地接受它,并很快地消化它。"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要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乐于完成。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的英语家庭作业中总有一项常规的听读类作业,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听教材配套磁带或光盘中的录音然后认真进行跟读及背诵。为了掌握学生对听读类作业的真实想法及他们完成时的心理状态,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让家长或学生进行相关情况的反馈,经过对他们所填内容的仔细阅读,我得出以下结论:在家庭作业所有类别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听读类作业,原因是在他们眼中听读类作业是与书写类"硬性作业"相对的"软性作业",所谓“软性作业”就是指他们可做可不做,只要家长在此项作业后签字就万事大吉。  相似文献   

11.
特级教师余映潮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首次提出了"理读"的概念。他将"理读"解释为"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材阅读方式,也是"理读"的第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致解剖文本,进而达到"理解式地读"的要求,也就是"理读"的第二种境界;最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还要具备理智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和处理语文教材,争取进入"理读"的第三种境界,即"理智式地读"。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作业"课外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良倾向。该倾向的出现与教师未能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关系密切。事实上,作业练习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实施的一种形式,是教学的有效巩固、高妙引领和强劲支持。该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详尽分析,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作业"和"教学"和谐共舞进行有益的探索,提出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走向生本,其呈现时机要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邱尔鹏 《考试周刊》2012,(29):52-5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被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重点。朗读,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朗读,是一门情感培养的艺术;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4.
朱瑛 《辽宁教育》2014,(1):54-5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张华元 《成才之路》2011,(24):85-86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蒋秋云 《考试周刊》2012,(37):41-41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很熟悉,在备课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调整平常的教学思路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学会诵读古诗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18.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如何指导好"读"的重视与研究,让学生的读真正达到穿越时空藩篱,与自然、历史、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是什么?不知从何时起,绝大多数语文课变成这样:老师让学生读,绞尽脑汁地读,总想让他们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老师让学生写,搜肠刮肚地写,总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老师唯命是从地教,学生深挖硬钻  相似文献   

20.
"一起作业"是小学英语作业的一种新途径,深受学生喜爱,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一起作业"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它以"兴趣"、"个性化"作为作业设计原则,以"重听读"、"适量"作为作业内容要求,并重视作业的评价与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