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栋 《青年记者》2007,(12):25-26
平衡报道的内涵 “平衡报道”理念最初源于西方,是西方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报业发行人协会为“具有特殊成就的报纸”所定的四项标准中有一项就是“这一报纸的新闻报道,必须顾及各种性质新闻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史上的“廉价报纸”是否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尔后才为英,法效法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一)廉价报纸,(Cheap Papers),也称“大众化报纸”(Popular Papers)),指的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报纸。一般认为它有这些特征:1、面向社会中下层,以广大平  相似文献   

4.
用夸张手法拍摄新闻照片,在西方新闻界早已习以为常了,然而在我国,除了上海几家大报近年来开始大胆经常刊用之外,在一般省市报纸的版面上仍难以见到。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经常受到西方新闻图象“冲击”的新闻摄影界,对用夸张手法进行摄影报道而持怀疑态度的也还大有人在。有人认为:“把夸张用于新闻摄影是危险的。”有人提出:“夸张手法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完全对立的,不相容的。”当然,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绝对不能违背!但新闻摄影的夸张手法是否与真实性绝对对立?二者可否通过摄影方式,转化为融洽和谐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的话,那么,报纸的生产经营就要靠“影响力”了。在西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首先需要我们对“影响力”进行一下界定。在文化领域里,“影响力叶旨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因此,在本质上“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自从新闻商品化、新闻事业受商品经济制约之后,新闻学教科书所说的“公正与客观是新闻的首要条件”早就成为纯理论橱窗里的陈列品了。这已是各国社会公认的事实,所以报纸和刊物所登载的新闻可信程度在读者心目中越来越低,民意测验已多次反映了这个尚看不到有好转希望的现象。当然,并不是报刊上所有的新闻都是“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这也就是西方“民主”国家许多报刊仍能标榜“独立、客观、民主”的原因。在这个幌子下,只要手法巧妙灵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闻报道中客观形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是十分重视“客观性”的。但他们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新闻报道并不能真正地客观。而且在阶级社会中看待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也不可能有超越阶级的客观。然而他们在新闻采写中尽量注意保持新闻的客观形式,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西方新闻机构的采编规程和新闻院校的教科书都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新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1908年,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制订的《记者守则》强调,新闻必须“坚持超然地位”;“正确与公…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有绝对的新闻自由。”真是这样吗? 不久前,我和一位曾多次到国外访问的新闻界同行相遇,他向我讲起他到西方国家访问遇到的一件事: 当时,正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那里访问。当女王驾临一座大城市时,官方组织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就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的时候,两名女青年从欢迎人群中冲了出来,朝着女王  相似文献   

9.
新闻纸涨价 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如果没有纸张。报社拿什么印刷报纸、出版报纸?”这个问题在10年前(上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个伪命题,但2008年这一年.许多报社真的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付松聚 《青年记者》2007,(16):62-62
客观报道的起源客观报道最早发轫于西方的大众化报纸《纽约时报》,奥克斯所创造的客观报道手法,对美国报纸和世界新闻事业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日本新闻学者武  相似文献   

11.
“一张好看的报纸”是由一个个好看的版面组成的,而好看的版面绝对离不开好看的版式设计。  相似文献   

12.
报纸素有“易碎品”之称,这缘自读者读完报纸后多随手将其弃置不理,就像一句行话所说的:“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如今,随着一批报纸名专栏的影响日深,却引得出版界的青睐,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的文章,已经连续出版了3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近在书摊上火爆一时的《绝对隐私》一书,就是从北京青年报名专栏《口述实录》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名专栏”就像报纸的名牌产品,越发显得重要了,我国新闻界已经认识到名专栏也是一只“金饭碗”。而名专栏的结集出版又使报纸的传播和影响延伸持久了。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某报刊发题为“某某名人披露绝对隐私”的文章。此标题让人大吃一惊。报纸披露人家的隐私而且是“绝对隐私”),不是构成侵权了吗? 细看内容,原来名人披露的,只是他的一般经历和  相似文献   

14.
夏睿睿 《新闻实践》2011,(11):57-59
西方传媒集团应对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本土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结构,采取“分众化”、“小众化”、“窄播化”的经营策略。西方国家英文报纸的地方化走向日趋明显,报道的重心逐渐向本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倾斜。新闻的地域性趋势演变对全国性报纸的定位带来了挑战,以“本地新闻”为卖点的地方性报纸在当地的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文然 《记者摇篮》2009,(6):10-11,9
2009年的春天,辽宁日报进行了令人瞩目的改版。在信息化、视觉化等改版举措的同时,一个重要的改版行为,就是对辽宁日报进行了大胆的“瘦身”。现代报纸已经历了一个从“瘦”到“肥”的过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现代报纸在广播电视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厚报”时代。应该说,报纸半个多世纪的“增肥”,  相似文献   

16.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风,就是中国风格,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如果没有独特的民族魅力,要走向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新闻报道而言,虽然中国的“报纸”起源很早,“新闻”一词的出现也早于西方几百年,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和新闻是舶来品。上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许多有志之士“睁眼看世界”,深深地感受到了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工业生产以及武器弹药等方面的优越,也十分痛恨中国的落后。于是,他们全方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其中也包括新闻。  相似文献   

18.
报头欣赏     
应当说,报纸最早的大量刊行应是西方。西方报纸的报头显碍单一,这与那些外文字母有关,再变化,特点不突出。汉文就不同了,报头不只是该报的一面旗,也是一碟艺术菜。一张报纸的最初发行或创办,主办者都很重视报头,要么求名人赐墨,要么求书法家书写。 全国报纸林林总总,若把它们集在一起,光那报头就是一个有味的书法展览。国外有一名人谈到汉字时曾说“字字是朵花”,这些“花”为中文报纸增添不少艺术韵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为《天津日报》题写报头,那“津”字的最后一竖,笔直中有飞墨,其落点如刀裁,真是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9.
沙岩  王阳 《记者摇篮》2010,(6):22-22,21
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报纸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一份完美的报纸应是由文字和图片共同构成的。一直以来,文字在报纸里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很长时间、很多情况下,报纸的一整版都是由文字组成,偶尔出现的图片,是在编辑“文不够,图来凑”,“照片对版面起修饰作用”的心态下选用的。但是,在如今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在活色生香的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相似文献   

20.
两种“客观论”的初步交锋中国的新闻理论书大都指责西方新闻界的客观报道理论是标榜“纯客观”,是在自欺欺人。但是,当我们翻开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写的新闻理论书时,却有了另外的发现。美国人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指出:“与我们生活有关的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做出抉择,,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客观。然而,职业新闻工作者应力争接近于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