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现代,特别是16—17世纪的欧洲旅行家的记录中大量出现了这样一种描述印度焚烧寡妇是对女人毒害这样一种行为的惩罚。本通过对近现代印度和欧洲的考察,试图证明欧洲人的的这种丈夫描述只不过是缓解当时两性间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而已,通过这种机制,男人与女人间的敌意得以缓解,两性关系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
“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管理与言论自由保障之间存在着冲突.美国法律容许教育部门、高校为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照顾女生等弱势群体,适度限制师生在课堂、公共场所等区域的言论自由.高校骚扰言论一旦构成“敌意环境型”骚扰,行为人就会连同学校一并受罚.但是,只有骚扰言论严重到使“受害人沦为言论的俘虏”的程度时,才构成违法,情节轻微的性别歧视言论、含有政治表达内容的冒犯言论不在违法言论之列.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在其代表作《扶桑》中着力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之后出版的《第九个寡妇》延续了这一主题。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王葡萄的人格结构都以"稚钝"和"灵性"为主要质素,小说的叙事也将这两种质素置于"特殊环境"中,帮助主人公走上自由的坦途。而细究之下会发现,严歌苓省略了环境和遭际参与人格塑造、激发人性潜质的过程,完全诉诸天分的灵性、稚钝两种质素反而阻碍了小说对"女性-人性"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因而人在环境和遭际中的自由问题被化约为"苦难中的偷欢"。实际上,自由之路是不可能存在坦途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5.
刘芬 《长治学院学报》2006,23(4):21-22,84
文章通过对《太平广记》中妒妇、悍妇形象的分析,探索了这一类形象的行为表现、心理特质以及与之出现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这一文学形象的出现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探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坎特伯雷故事》序诗的文本分析以及对乔叟家族与王室家族谱系历史学考证,本文认为乔叟文学创作与中世纪英语语言的发展、当时政治社会情绪高度一致,并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乔叟的成名也映证了语言文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明代以来人口迁移政策变化为线索,重建潮汕文化特质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宏观政策的变化如何型塑了今日的区域文化,强调要历史地认识区域文化特质,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国家大历史、区域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董事会是西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董事会作为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为协调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作为监督大学的责任性机构三个维度,阐释大学董事会是构建大学与政府、社会信任的重要前提、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学基础理论存在二元对立一样,作为社会学分文学科之一的贫困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个体主义范式与社会结构范式的二元对立.与此对应,中国扶贫实践也明显分野为个体主义扶贫范式和社会结构扶贫范式,这两种范式分别代表了中国扶贫历程的两个阶段.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原则,中国扶贫应该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多元互动和制度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10.
方泽强 《职教论坛》2023,(10):16-23
我国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技能型社会是指技能在职业选择和社会分层中起重要作用,技能和技能人才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建构且得到政府和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形态。从历史上看,我国是学历型社会而非技能型社会;从现实中看,技能型社会是对学历型社会的补充而非取代。两种社会形态协调发展,但学历型社会仍占优势地位。建设技能型社会,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和社会是相关主体,承担相应角色和职能,缺一不可,切勿畸重畸轻。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质地位、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新突破、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以斯达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备受诟病的同时,也颠覆了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固有范式,开启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就宏观层次而言,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是一独特的宗教结构论,它不仅对宗教现象和宗教活动展开分析,同时也涉及到宗教与个体信仰、国家、社会、政治等相互之间多重复杂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宗教市场论新范式为当代学界研究中国宗教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来推动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以获取丰富数据和事实来检验宗教市场论的命题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同时,宗教市场论亦可为宗教管理当局和宗教组织提供有益借鉴,为宗教管理方式和宗教发展思路开拓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正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我们再度要求弘扬雷锋精神,并非仅仅为了纪念雷锋,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雷锋精神所承载的责任意识,并将其融入当代建设事业尤其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不仅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而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倡导的是一种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16.
《废都》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当时突破常态的性爱叙事.其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压抑颓废与毁灭恰是知识分子用性的放纵对抗社会与国家的结果.同时,叙述者在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性爱叙事中亦明确地把叙事指向瞄向了文化、社会的堕落、颓废而给人的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损害的批判.社会批判主题深刻而震撼.小说中对于女性自我身份的定位与追求主体性的吊诡叙事,也可认为是《废都》女性思考与书写对于此前的性爱叙事文本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恋爱中的女人》对两性关系的探讨具化为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行动.主人公的出走与追寻,表现了对社会性死亡和对自然性自我新生的追求.劳伦斯试图通过独立、完善的自然性自我的复活,探寻和谐的两性关系,并通过和谐性爱的复活,实现人类的新生与拯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泉州天后宫与闽台妈祖庙以及其他宫庙之间构建起密切的关系网络。通过获取蕴藏于庙际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泉州天后宫进一步巩固了它在闽台妈祖信仰圈中的中心位置。由于庙际网络是通过信众间的往来构建起来的,庙际网络在给宫庙带来社会资本回报的同时,也很自然地惠及两岸信众,由此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与社会条件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当惯习处于其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时,趋向于再生产出原来的结构,行动者能很好地适应其场域;但若惯习作用的社会条件与其产生时的社会条件不相符时,惯习的滞后性问题会引发行动者的不适,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