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宝鸡师范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学生由被动受教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更新教学功能观。学校提出“授知、育德、育能、益身、益心”的10字教学功能观。授知,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紧密结合;育能,即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育德,即通过课…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智道德观论略沈继成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智”古代作“知”,《说文解字·矢部》说:“知,识词也,从口从矢。”徐颢《说文解字注笺》解释说:“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由上可知,“智”有二义,一是聪明...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智”被写成由“矢”和“口”构成的“知”,即象征: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5.
所谓五育,指的是人围绕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总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针对“五育”所开展的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应当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让“五育”的目标任务得到充分的实现。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五育融合”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包含在“育体”、“育智”、“育神”这样互相联系不断深化的完整过程之中。它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技术和增强体质上,而且将对人的人格精神的影响和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楚简《老子》甲简一有“绝智弃辩,民利百倍”,释文释“智”通“知”。“智”通“知”,音zhi,动词,“知道、知识”,楚简各篇屡见(仅《老予》三篇用例就多达十九例),但此处并不然。  相似文献   

8.
从学习对于学习者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考察。“知”与“智”就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传统“知”性学习方式指引下,学习者只注重对知识的机械占有。却忽视了知识对自身的建构意义。成为“只有知识”却“不懂知识”的单向度的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人的关注成为现时代的主题。而知识作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认识和经验的总称,它可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学习的本质特性与时代对于人的发展要求为个体学习方式由“知”转向“智”提供了可能与必然的条件。当前。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从“占有知识”转向“获取方法”、从“独自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盲目接受学习”转向“自主选择学习”、从“学知识”转向“学做人”。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与技能及其伴随的过程与方法;“情”则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情感与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及应用是紧密平行交叠着发展。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在课堂中若能做到以题(知)激情,题(知)情交融,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选择自己的几节公开课教学片断来谈谈这个老话题。以期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其中,德智、智育、美育为心理层面的教育,体育是生理层面的教育,劳技教育是实践层面的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五育”的现实地位不同于其理论价值。同时,应澄清智育与教学的关系,要注意使用“五育”概念时的严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之悖。为此,立足知识教学的知识论,在知识的本体智慧、意义智慧、生成智慧与实践智慧等智慧属性之上明确“知本蕴智”的知识观。进而提出智慧教育下知识教学彰显智慧意蕴、实现育人价值的变革理路:教学设计聚焦知识理解,从纷繁程式走向精简主线;教学追求关注知识意义,从确定思维走向不确定追求;教学组织促进知识联通,从自主建构走向群智集成;教学旨归指向知识成人,从以知求解到知以至善。  相似文献   

12.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需要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位于“五育之首”的德育,往往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德育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要肩负起德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心融五育、多元立体”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专家、教研员、优秀教师、学科教师等人力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立足于教师“善知”“善教”和学生“善思”“善成”的“四善”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整体教学目标和子课时目标,围绕教学环节,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的教学活动,开发一批学科精品课程;在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在“五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实现“心融五育”,发展“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育人目标,有效解决了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设计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及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和“五育融合”是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教育变革关注的热点,二者有机融合是综合育人的新路径。在明确“跨学科”“五育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某育融合式”与“活动融合式”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花样·生活”,以乡镇中学兴趣活动为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知识并结合艺术教学,围绕“种花养花·感受生命”“知花赏花·提升审美”“包花献花·学会感恩”三大主题,进行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探索,以期为“跨学科整合”与“五育融合”相结合进行综合育人案例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统一,应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达到最好的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理趣交融的完美境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情”,还要八”理”,更要让学生品出“味”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实、上新,把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直观形象.视听结合.声像俱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被广大教师所青睐,特别是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改传统数学信息负载少、教学手段单一的不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趣.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添了一道亮色。同时.由于缺乏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一些与教育教孝规律不符的“误”操作也应运而生!负面影响了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育智、育情、育能的教学目的。因此.冷静审视我们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责任。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文花  杜娟 《陕西教育》2010,(1):106-108
从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到高考命题原则、录取办法.再到今天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我省高中课改后首届毕业生可谓面对的变化多多。而大部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考得好不如报得好”。那么在“知分、知住、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学校应该提前作好哪些准备。家长、考生应该注意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学校和填报志愿专家。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迅猛异常,逼使人们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单纯地传授知识,不能再把学生看作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了。智育的实质和根本任务是“育智”,要达到育智的目的,最重要的就要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主动发现知识主动猎取知识和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深度学习”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在深度学习课堂中,教师在学生身上“埋”下了“精神的种子”,转识成知、转知成智,化知识为美德,孕育出学科精神.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孙建新 《中学理科》2005,(11):42-43
文章利用化学史实中蕴涵的丰富教育价值.以“全人格”教育的全新祝角,赋予高中新课程下化学史教育的新的教育价值观,采培养学生人格的“真”、“善”、“美”.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达到“转知成智.化智成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