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夕雨 《钓鱼》2006,(9):42-43
读了《钓鱼》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师傅“程大鱼”》后,不由想起了已故的我的钓鱼老师“戴高手”来。“戴高手”是我们当地钓友们对他钓技高超、品德高尚的赞誉之辞,他的真名叫戴良焱,四川眉山人。我称他老师有三个原因:一、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师,无疑该称老师;二、从1962 ̄198  相似文献   

2.
四哥     
水淼 《垂钓》2003,(2):58-59
四哥不是我亲哥,而是我的一位钓鱼师傅。他叫王胜云,快50岁了,因在家排行老四,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四哥”。四哥的钓技、钓德在三门峡很有些名气,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姓名却知道他就是“四哥”。  相似文献   

3.
谈及“黑老张”,常去绥中龙屯水库钓鱼的人们都熟悉。他一米七的个头,眼睛不大,浓眉毛,黑脸膛,人们习惯叫他“黑老张”,都愿与他交朋友,因他是钓鱼的行家里手。他的钓具是一把日本产(SHIMANO-3号)手竿,竿上配一个迪佳牌绕线轮。每次到龙屯水库钓鱼,他的获鱼量常在众多钓友中名列前茅。但有一次“马失前蹄”。  相似文献   

4.
丁丹阳 《中国钓鱼》2003,(12):52-52
爷爷退休后不垒“长城”,不打扑克,爱上了垂钓,郊外一些水库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家人叫他老钓迷,钓友称他老钓翁。  相似文献   

5.
钓友李老枪     
陈学林 《钓鱼》2005,(21):47-47
我们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却拥有着数千人的钓鱼大军。渔具店也多达十几个,有海钓,有淡水钓,竞技钓和休闲钓的。但是无论在那个部落,只要提起“李老枪”那可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公众人物。李老枪原名叫李来强,今年六十多岁,原是县中医院的老中医,退休后拒绝了多家医院、诊所的高薪聘请,潇洒地加入了钓鱼的行列。老枪是钓友给他起的绰号,按说他德高望重,不该给他起的,可这个外号因为没有半点贬义和戏弄的意味。所以,大家就叫开了。老人平易近人幽默开朗,很乐意别人称他“老枪叔”、“老枪大哥”。  相似文献   

6.
孙成波 《垂钓》2002,2(10):52-52
张君是我们几个钓迷中的老手,据说他6岁时就随着爷爷四处钓鱼了。每当侃起钓鱼经时,他总是一套一套的,大有一代“钓林”大家的风范。不过真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钓手”记。  相似文献   

7.
陈中春 《钓鱼》2006,(18):34-34
钓友尊称李易珍为“窝子王”的原因,是因他在选择钓位,找窝钓鱼的环节上,有”选点不走眼,看透一丈深“的独到见识,用大家的话说:保证有鱼,十拿九稳。李易珍祖辈居住在梓江河岸,世代都以水吃水,他爷爷,他父亲生前是远近闻名的“潜水豹”和“海水猫”,上世纪50年代末,年轻的他,就  相似文献   

8.
吴芜 《垂钓》2005,5(2):16-16
“钓王杯”对邓刚来说更像是一个起点,在那之后,他就立志要从一个只会钓小鱼的“钓王”成长为一名全能的高手——今天看来,他做到了。  相似文献   

9.
邹卫平 《钓鱼》2006,(6):42-43
四十出头的曾宪忠,在河南新闻界与摄影界因作品屡获大奖而颇有名气。官场上见面,人人尊称“曾部长”,然而钓鱼回到水边,十有八九还是叫他“大虎子”。一来“大虎子”是他的小号,大家一起钓鱼多年,改不过口来;二来他很有人缘,有不同寻常的亲和力,本地钓友中十人九识“大虎子”。  相似文献   

10.
张炎冰 《钓鱼》2004,(19):32-32
我们把坠带着钩落在水底的钓组称为“坠钩平底”,因坠离开水底而称“悬坠”。然而称坠钩平底为“传统”,却不肯将对应的悬坠叫“现代”,究其原因是“传统”也能使坠悬起来,悬坠能不能代表现代还难下结论。然而,把过去的坠离开水底和现在的悬坠钓组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因鱼漂不同而在鱼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是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去解释的。  相似文献   

11.
一位学钓不长的钓友偶获丰收,一回来就兴冲冲地前来向我通报战绩,把上鱼时的热闹场景有声有色地向我描绘了一番,尤其是对某种商品鱼饵的效用赞不绝口,在他看来似乎要比灵丹妙药还要灵。我想,他刚刚激发出来的钓鱼热情很可喜,但是还要让他知道“天有多大,楼有多高”的道理才是。于是,首先对他的热情和取得  相似文献   

12.
魏宏峰 《钓鱼》2006,(3):42-43
冬日的清晨,我正驾车在温福高速(温州 ̄福州)上悠悠而行,暖暖的阳光软软地落在车窗上,暖得叫人心动。我索性在服务区停下车来,眺望着远处海面上轻纱般的氲氛,饱吸了清冷的新鲜空气,回头打开车门,一眼就看见位子上手机不安地抖动着,屏幕上短讯瞬间映入眼帘:“人傻鱼多,速归!”刚回宿舍楼下,楼梯底下就闪出一个人影,连声的抱怨:“怎么才到,再晚点就被老板逮住了!”我定睛一看,正是发短信给我的哥们木头鱼。他四下环顾,迅速拉开车门,拽出藏在楼梯底下的钓具包,扔进车里,如释重负地吁口气说“刚才差点被人看见,好险!”本想回家洗把脸的,禁不住木…  相似文献   

13.
早在30年前的六七十年代,在风景秀丽的湖南沅水上游,活跃着一些长年在渠江上劳碌奔波的放排工,当地人称他们为“排古佬”。这些“排古佬”为了排遣单调枯燥的生活,不仅喜钓,而且善钓,他们精湛的钓技,至今讲起来还叫人啧啧称奇。  相似文献   

14.
我的钓友老吕,人称“钓鲫能手”,在盛夏午时别人都很难钓到鱼的时候,他却屡获丰收。 老吕有何“法术”?在下在此“泄密”。 渔谚说:“神仙难钓午时鱼。”因此又有了另一条渔谚:“夏秋钓早晚。”实际上,就是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中午的鱼照样能钓上  相似文献   

15.
春末、夏季,中雨或小雨过后,天气转睛,水中溶氧量增大,各种鱼儿异常活跃、食欲大振,便是钓“花翅”的最好时节。“花翅”,是我们那里的钓友对一种野生鲢鱼的俗称,亦称“红眼鲢子”,也叫“叉口”(学名叫赤眼鳟——编者)。其鱼,鱼眼周围呈红色,背鳍和鱼尾颜色红黄相间,鱼口较大,鱼体长大约在15厘米。繁殖力强,群游觅食。此种鱼,警惕性差,索饵凶猛,荤索皆食。常吞“死钩”(吃饵后一般不再吐出)。尽管  相似文献   

16.
三难高手     
我们钓鱼协会有位“三高”式的人物。一是此人姓高,二是协会聘请的高参,三是钓技高,每年打比赛几乎都名列榜首。瞧人家钓鱼那真是一种享受,稳稳当当一坐,仅凭观察竿梢儿或鱼漂的一点儿细微变化,就告诉你是什么品种的鱼咬钩,有多大的个儿。别人样的饵料,人家抓一点儿,用鼻子一闻就知道什么成分,你不服不成,这叫本事。有人说老高的肚子里装着本“钓鱼的十万个为什么”无论问什么,保证能找到答案。要说老高有栽的时候没有?有这么三次,还都叫我赶上了。我不是说自己的水平比人家高,我初学乍练是个新手,十足的外行,给老高提了十…  相似文献   

17.
马虎钓鱼     
我的好友马洪是位45岁的关东大汉,可钓鱼却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他平时办事马马虎虎.从不认真,人们就把他的名字叫成了“马虎”,时间一长,就都习惯了?别看马虎办事马马虎虎,可钓鱼、侃鱼却一点也不含糊,特别认真。如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饵料和钓法、钓上什么鱼,他都能讲得明明白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8.
戏钓花巴     
于文福 《中国钓鱼》2004,(10):21-22
花巴,有的地区叫青花,有的地区叫花池,还在个别地区称其为花鲱或花仙,其实它就是人们平常称谓的鲐鲅。不过当你稍作细想不难发现,各地为此鱼冠以左一个花右一个花,看来这鱼的“花花肠子”委实不少。因此,对付花巴的良策,是非戏莫属。但本人须事先声明,文中所涉及的“戏”,是钓该鱼在招法上施以的挑逗之术,并从中换取痛快的手感以及丰厚的鱼获回报。  相似文献   

19.
徐斌 《垂钓》2006,6(3):48-48
“大雪”过后的第三天,偏西风2-3级,气温-3℃~6℃,我和一位温姓朋友到他家的藕塘钓鱼。  相似文献   

20.
初学钓鱼     
辛古  蔡迎红 《垂钓》2003,(1):56-57
小时候村前有一条小河,虽然只有两三丈宽,最深处也不过五六米,但鱼的数量和种类却很多。奇怪的是,那时村里只有一个钓鱼人,名叫李二流,四十多岁,是个瘸腿的残废退伍军人,我们都叫他流叔。他每天都会到河边去钓鱼。有一次他钓了一条17斤的大鲤鱼.我羡慕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