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女生体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调查了南京市四所普通高校大学女生的体育消费现状.研究认为:南京高校大学女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价格是影响其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体育课程设置也影响她们的体育消费.提出南京高校要根据大学女生体育消费的特征,教育她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合理的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另外,南京高校要注重大学女生的经济情况来调整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促进她们进行体育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如何构建大学女生和谐体育师生关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女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重点探讨了与大学女生构建和谐的体育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构建大学女生和谐体育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渭南师院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渭南师院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强,但锻炼时间少,活动频率不足;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以小球和健身走、跑为主,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占有一定比例;学习任务重、场地器材缺乏和无人组织指导等是影响我院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对苏北四所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苏北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效果有待提高。针对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提出苏北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方向和方法等有待改善的结论,并提出可行性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中对大学女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公共体育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结合大学女生的个性品质,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找出体育教学中限制大学女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因素。并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重点对大学女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大学女生个性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女生的意志品质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及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为贵州高校更好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推动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要求,论述了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阐述了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凯里学院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空间以学校体育场为主.活动内容向娱乐化发展,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场地器材的缺乏、功课负担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念,培养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加大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以及拥有良好的体育引导组织者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女生虽然对体育锻炼有较高认识,但她们对体育的喜欢程度不够;薄弱的意志和自卑情感是制约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心理因素;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淡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和落后,缺少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这些都直接制约着高校女生的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周明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2):102-104
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对女大学生生活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女大学生生活质量要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因此,应重视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科学指导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为我国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是受体育意识影响的,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因此,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指导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体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影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因素.方法: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问卷表头加入特长、学习成绩等16项因素,对9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社会活动与特长2个因素入选全部3个分量表回归方程;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母亲教养方式与学生职务4个因素入选2个分量表回归方程;是否贫困、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教养方式4个因素入选1个分量表回归方程.结论:社会活动与特长是影响被试自我价值感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母亲教养方式、学生职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分析,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体育教学应结合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状态,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客和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健全人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黑龙江省作为监测地区,组织并开展了此项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测量法、访谈法等方法获得全国和黑龙江省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并对大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大学体育是最薄弱的环节。建议各高校加大课余锻炼指导,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本科生写作活动及其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高校如何提升本科生写作能力,本科生如何改善写作实践、综合发展,是本研究价值意义所在。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本科生写作活动现状及其对学习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本科生写作活动状况较差,女生、担任学生干部、有读研意愿、高年级、城市生源、“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属高校学生的写作活动状况表现更好。同时,写作活动与学习收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项写作活动影响了不同维度的学习收获。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学生写作活动的价值性,改革写作课程与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自身更要树立写作的价值意识,提高写作活动的自我投入。  相似文献   

17.
了解我校高职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的现状,为我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我校69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1.6±4.1分,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不吃早餐、挑食,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食用率低等。大多数学生营养态度良好,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结论:我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8.
简要梳理了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思想活跃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心里素质脆弱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极强但缺乏集体观念,注重脑力训练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提出了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一是加强体育实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二是运用体育实践中的各种因素,培养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三是培养体育兴趣和技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9.
参加大学社团活动被广泛地认为是大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其实际效果却从未被有效验证。以武汉纺织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就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正效应,但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类型结构仍不合理,学校对社团活动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学校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建立考评与奖惩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正效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物理随堂演示实验是连接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桥梁,是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还可培养学生深刻的洞察力和开放的思维能力,使其掌握物理重大发现背后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