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  相似文献   

2.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指以彤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说明、描写和议论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等。  相似文献   

3.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类作文的指导.既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于对外物的具体描写,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外物与内情融合一起,构成多姿多彩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散文的一个优良传统。外物有多种,居室屋宇乃其一。  相似文献   

5.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相似文献   

6.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4):36-37
诗法指津"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寄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李琳 《现代语文》2007,(6):97-98
古人喜欢物,梅的傲骨,兰的清幽,竹的高沽,菊的淡雅,无不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古人喜欢咏物,自然万物、山川河岳,花鸟虫鱼,无不是诗人情感的依托。诗人借小小的事物,寄托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这就构成了咏物诗主要的特点——托物言志。那么,如何理解其中的“物”呢?  相似文献   

8.
散文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从而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并最终归结于一个“情”字。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的过程中,可通过抓住文眼、观照其形、揣摩字词、分析手法、联系实际、反复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周志恩 《新高考》2011,(Z1):32-33
托物言志是借助富有某种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作者借助那些与现实密切相符的事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将其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对这个思想情感"载体"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志。一、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  相似文献   

10.
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是指通过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与认识的写作手法。如,杨朔的《茶花赋》、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等,都是成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纸船》是冰心的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它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纸船寄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深切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想象,使这首诗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一种咏物文章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让文章的情感含蓄而深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托物言志是中学生作文中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写进情 我们在写章时都希望写出感情来,但是没有载体是很难写出情感来的。情这个东西在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而是要依托于一定的事或一定的物才能表现出来。事与物都是情感的载体。要在章里写出情感,就应把握好抒情载体,把情感写进“事”或“物”里面去,读读到这些“事”或“物”,就会产生共鸣,读出情感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展开讨论,以陆游和李清照两首梅花词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二者表情达志的不同,甄别景与物、情与志的不同,从而达到区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表现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白杨礼赞》中的议论方式与抒情手法是多元化的,有时借景抒情,有时直接表达,有的是以情入景,有的是托物言志、融情入理等。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让抒情与描写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作家的观点,从而揭示景物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头脑的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散文的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散文的借景抒情是作者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在一定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2.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二、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句子。2.紧扣文本,自主学习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深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三、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在爱绿之情中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品读赏析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相似文献   

20.
林雪珊 《福建教育》2005,(10A):23-24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