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3.
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弄清其历史特点,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明朝历史的发展特点,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期灾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亦即前近代时期,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当今社会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的时期。目前,无论是国内史学界,抑或是国外汉学界,都对这一时期投注了更多的精力,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批斥,提出内源说等,也是依托该时段为研究范域的。所以,探讨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学术价值。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特约苏全有、王记录等五位学者做专题讨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的荒政集历代之大成,起到了保持国家稳定,维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关系的重大作用。具有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各项救灾措施完全制度化、经常化,救灾支出浩繁,办理赈务组织周密、有条不紊等特点。这一时期灾民一般可按数领到赈米赈银,大部分受灾州县可在灾后恢复社会生产。清统治者实行荒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6.
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与荒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范围广,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连锁性、群发性等特点显著。安帝时期的荒政体系,分为务虚性和务实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包括巫术救灾和皇帝百官减损礼乐、反躬自咎、以身作则两方面内容。后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灾前预防对策,其内容有:疏浚河渠,引灌农田;积极筹措、储存备荒粮食。二是灾时抗御、赈济对策,其内容有:认真实施灾情奏报制度.严禁隐瞒虚报;发放钱物,遣医就地治疗,收葬死难者;调粟禀贷。三是灾后补救恢复对策,其内容有:收养灾民子弟.稳定灾民情绪;招抚流亡,鼓励占籍;开苑圃、假公田、赐粮种,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减省贡献,提倡节俭。  相似文献   

7.
两汉荒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诸类自然灾害的踵继而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霾的影响作用,灾害引起了两汉统治的重视,国家为之而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章即以两汉荒政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献的理和归纳,从五个方面对两汉的荒政措施加以概括和剖析,即备荒防灾和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蜀租赋,节约等并对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化程度较高.期间,虽然个别统治者鉴于前史而重视整顿吏治,但终明一代,腐败顽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并表现出阶段性.集团性、广泛性、顽固性等鲜明特点,最终成为朱明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历史教育相对于前代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研究明代历史教育,对于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探索明代社会史、史学史、文化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明代历史教育作一述论,认为,明代的历史教育在宫廷教育、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和民间教育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荒政有了飞跃发展,集中体现在防灾能力的大大提高,表明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竑在总督漕运、巡抚淮安时的救荒活动,属于明代地方官员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明代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二元互动,王竑作为地方官员的代表,处理荒政,通权达变,充分地体现出其原则性与灵活性,功绩卓著。王竑的救荒活动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影响,"尊君重民"、"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成为其救荒的指导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其积极进谏的理论指导,从中可见,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良性运行具有可贵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富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明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拥有一定财富力量的富民阶层。富民的形成主要有力农和经商等多种途径。他们与身份性地主的显著区别在于除财富外没有其他任何超经济特权。正因为如此,在明代的赈灾救荒活动中,富民阶层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并为当时政府所重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富民参与到救荒活动中,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腐败,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于是,群雄并起,向腐朽的元朝实施最后一击。诞生于元末烽火中的明朝必须吸取前朝的亡国教训,以确保帝祚的世代相传。故在大力整顿吏治的同时,还要采取妥善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好民族关系。这样,对明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便成为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了。如何将民族理论与有明一代民族政策的演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课题。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做的很不够。刘祥学同志十多年来瞄准这一课题,潜心研究,在系列论文的基础上,他的40余万字的专著《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由民…  相似文献   

15.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平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用于平抑粮价、调剂赢余的重要手段。宋代沿袭先前传统,设立常平仓,并对常平仓进行有效管理,使常平仓在平抑粮价的基础上,在宋代灾荒救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人为原因,宋代常平仓在灾荒救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多,破坏性较大,给辽东军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辽东地处东北边疆,在军事上对明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辽东地区的救灾工作,采取过蠲免、赈济、中盐、暂开海禁等多种救治措施,但重救灾轻防灾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8.
《明史·选举志》是记载明代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和官员铨选的最基本、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专门文献,但亦存在诸多不足,并给后人造成了不少误导。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一书旁征博引,钩沉发覆,寓论于考,对《选举志》的全文进行了逐节、逐句的考证和研究,从而为人们正确使用该《志》提供了便利,更将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