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期新闻节目为了主题的突出而选择信息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选择不能影响公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两年前,中央电视台一档调查性栏目制作了一期非常轰动的节目--<天价住院费>,节目讲述的是黑龙江省一家医院在抢救一名患者的过程中,竟然要收取大约500万元的药费.根据记者的调查,这里面存在诸多乱收费的情况.这期节目播出后,卫生部立即组成了调查组赴黑龙江调查,媒体也广泛跟进报道,影响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4.
正确把握报刊批评的标准--三谈审读与报刊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仲 《今传媒》2003,(1):10-12
衡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没有标准,报刊批评更是不能例外。这是因为,第一,报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及其政党、各种社会集团出于阶级的本能,都要利用新闻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这就使新闻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在对新闻作品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闻仲 《今传媒》2003,(2):13-15
主体和客体是报刊媒介批评的两个基本要素。主体指批评的主体力量,即由谁来进行批评;客体指批评的对象,即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体。批评客体的发展数量要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批评的主体则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不断壮大批评主体的力量,让报刊批评走进大众,形成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促进报刊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领会报刊批评的内涵——二谈审读与报刊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仲 《报刊之友》2002,(6):22-23
  相似文献   

7.
8.
《今传媒》2002,(6)
提起报刊批评,有些人往往认为 批评就是“否定”,就是给报刊找差错,找问题,说得难听一点,叫做“找碴”,“吹毛求疵”。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报刊批评的基本常识知之不多,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过去有人把批评曲解为“无情斗争”,加之“文革”中报刊上开展的所谓大批判给人们留下的消极印象较深,容易由批评联想到胡批乱批,联想到否定一切,从而形成对批评的误解,把一个体现了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近年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报刊审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8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关于加强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审读工作的地位.之后,在面对我国报业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审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5)
在国内出版的一些关于媒介批 评的论著中,尚未明确地把审读作为一个范畴进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在新闻学领域,媒介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信息的沟通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所致。但在有的著作的有关章节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并包括了审读的内容。比如刘建明先生的《媒体批评通论》第3章第3节“媒体的监管者”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特珠的媒体批评者,分布在政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媒介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媒介批评这一概念时,人们难免会将国内的报刊审读制度与媒介批评相联系。在研究二者关系之后,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报刊审读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或认为报刊审读并非媒介批评的一种形式。笔者在查阅一定资料研究媒介批评的基础上,联系之前自己所做过的有限的审读工作,并加以理论考察,对二者关系加以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一张报纸、一份杂志,销数的多少、发行量的大小,往往反映出该报刊的影响力的大小、读者认同率的高低、知名度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广告。因此,广告主、广告客户往往把发行量作为选择广告媒介最重要的依据和参数之一,报纸、杂志也往往把发行量作为制定广告版面价位的最重要的依据。现在,我国各报刊间的竞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说到底是发行量的竞争。发行量竞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告客户。 有鉴于此,我们强调对“发行量”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全面、正确的理解。同时,必须对报纸、杂志的发行量,实行严格的稽核,将报刊业一直视为商业秘密的发行量“曝光”,将真实的发行量公诸于世,以切实保障广告客户的利益。在这方面,已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世界著名的“A、B、C”组织,其宗旨就是保  相似文献   

13.
梁前刚 《传媒》2001,(10):37-37
报刊审读实践证明,审读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管理,使之成为落实管理和促进管理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如何使审读真正发挥效能呢?我以为:  相似文献   

14.
苏蕾  董文辉  若文 《今传媒》2006,(6):27-28
在新闻传播中,活跃着一个过去比较陌生、而今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报刊审读(或曰“阅评”)。报刊审读是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相应人员,依据审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报刊进行审视监督与扶植帮助的动态过程,也是审读主体、审读客体、审读标准彼此融合的完整体系。自1988年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简称“1988年《通知》”)下达以来,报刊审读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有两种情况不能回避,一是对它还存在诸如“多此一举”、“个人偏见”、“专门挑刺”等等的另类目光;二是存在着报刊审读与媒介…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5,(6)
报刊审读与阅读报刊叶子报刊审读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审读的基础。首先要当好一个读者,“钻进去”认真读,然后再“跳出来”审。但是,报刊审读又不同于阅读,二者的区别王要表现在下列方面:关于“读”的目的。阅读报刊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抑或为了了消遣。阅读完...  相似文献   

16.
审读与批评     
《今传媒》1995,(Z1)
审读与批评文/孙豹隐当今报刊如林,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自然十分必要。而审读则是报刊管理的前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从理论上对审读进行透视和从实践中对审读加以扫描,都不能不提出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即审读与批评的关系。审读报刊一个最主要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实...  相似文献   

17.
18.
这些年通过上下共向努力和报刊社内外监管力度的加大,全国报刊审读工作较好地把握住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出了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报刊审读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9,(1)
图书有书评。文学艺术有文学批评。那么,报纸、期刊有没有报刊批评学?实际上,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构建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报刊评论工作。早在1951年3月21日,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就发出过《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报纸、期刊上经常发表对各种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美术出版物、挂图等)的批评,介绍和有评论性的消息,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工作。”指示认为,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日渐增涨,出版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籍报刊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在大多数的报纸、期刊上还没有经常发表出版的评论。许多好的出版物,好的报刊文字,好的编辑出版方法,不能得到推荐。也有许多不好的出版物,不好的报刊文字,不好的编辑出版方法,没有受到适当的批评,以致其中或大或小的错误没有引起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的注意。这就使读者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也使出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监督。针对上述情况,文件对全国报纸期刊加强书报评论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的规定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本刊从今年起设置“报刊批评学”专栏,倡导探索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希望读者广泛参与。来稿一经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12)
队伍:现状与建设——五谈报刊审读与评论的异同文/叶子报刊审读和报刊评论的兴衰,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队伍建设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报刊审读与报刊评论的特性决定了两支队伍的组成形式相同:专兼结合。但各自又有不同构成成分。先看报刊审读队伍。它是由下列两部分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