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为本。随着西方语言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分析哲学、解释学等学说进入中国,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开始了自觉意识的文学语言学研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笔者试图从文学语言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对文学语言的特性和发展走向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够推动文学语言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在具体的作品中作为文本而存在,它总是与社会文化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重要之点是进入语境,把文学语言文本放到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与互构.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意义,重要的是放到"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中去把握.语境大体上可以分为语境1、语境2和语境3三个层级.文学语言文本受社会文化文本的制约,它同时又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徐坤小说语言的变异给文学语言注入了活力,扩大了文学语言的张力.这种文学语言的变异一方面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作家自身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对徐坤小说语言的"文本外语境"和"文本语境"的解读,可以探析其小说语言变异产生的独特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印尼是个拥有多种民族方言的国家,约有二百多种方言,印尼华人华侨约七百万人,占印尼人口4%,仅是印尼的一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因而汉语也是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印尼语言格局中占一定的位置。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是以汉语为主体的,它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从具有浓厚的华侨色彩的文学语言,逐步走上本土化、现代化的文学语言,尽管其间受到排华政策的干扰,然而印华文学语言终究还是在不断发展中,日臻完善。 本文着重探索印尼华文文学语言形式的形成发展及特点,指出印尼华文学语言形成及发展的艰巨历程,揭示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既有汉语固有的民族传统,又有印尼的地域特征,同时还有现代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诗意,是文学语言的特质所在,也是其巨大魅力所在,它不仅使文学语言闪烁迷人光彩,而且使其含蕴更加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文学语言诗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词语的变异组合、贴切与意会的叠合、暗示和空白.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理解存在种种误区,针对这一现象,从谁在说、如何说、说了什么三方面分析文学独特的语言本性,可以发现:文学是语言自身言说所显现的世界;文学是以陌生性、想象性的形象符号显示那不可见的存在;文学语言是欲望与智慧合一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探究了情感所具有的艺术功效,着重阐述了情感使文学语言产生逆反效应、透出个性风采和天然去雕饰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情感对文学艺术特点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塑造艺术形象重要材料的文学语言 ,它不同于日常使用的常规语言 ,它是作家有目的地对常规语言进行别具一格的改变 ,给读者以不平常的感觉。本文就文学语言中通过对字、词的超常应用使作品增辉的创作方法进行的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进行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和文学主题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可分为"典雅感伤"、"通俗温情"、"直白宣泄"、"嘲讽辛辣"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讨论的文学语言是狭义的,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的语言形态,是创作主体情感表达的媒介。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学语言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情感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直率表情法和蕴藉表情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语段为例,从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对其语音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发现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是作家语言个性在语音底层的主要表现,而语言个性是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为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声律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萌 《职大学报》2010,(4):22-24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观照文学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将具有女性意识和话语特点的女性写作,作为文学语言中的一个类别来加以分析和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的采集和锤炼对文章的写作很重要。从生活中采集鲜活的语言,从古籍中采集典雅的语言,从中外名著中采集规范的语言是采集语言的途径;而认真推敲以求准确,反复熔炼以求精粹,多向思维以求含蓄是锤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师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基本特征有读者(师生)与文本互为主体,读者与文本平等交流,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以及文本解读的差异认同;语文文本由文学语言文本和科学语言文本组成,文学语言模糊多义而不确定,因而与文学语言文本的对话倡导"百家争鸣"式的解读,科学语言准确明晰,因此与科学语言文本对话则要求尽可能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文学教学偏离了文学的本位 ,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魅力。文学的教学必须依靠文学的手段 :灌注文学情感 ,生成文学意象 ,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的“溢恶”,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提供了感知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溢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脚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溢恶”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溢恶”必须在审美理想的观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小说《梦珂》是丁玲女性小说的开山之作。长久以来,研究《梦珂》的文章大都侧重作品的结构布局、人物性格、写作背景、思想主旨等方面的考究。本文从词汇角度出发对其创作特色加以探究,并认为这是一部匠心独具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追溯历史的发展历程,人们创造了人类(humanbeing)、人(human)、历史(history)等词语,但是这些词语中,女性都不包括在内,女性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遗忘角落,从来就没有人将女性提到场面上来。21世纪女性世界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改变从文学作品中更容易看到。通过女性文学这一窗口来观察女性的解放之路,无疑会更加清晰和透彻。西方社会争取女性解放的运动开展得很早,但是在中国过去近百年的女性文学历程中,女性解放的争取和斗争从未间断,期间所经历的解放运动和斗争历经坎坷、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纷呈,书写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9.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07,4(1):55-5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文革”女性文学时期推向极致,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文革”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难以掩饰其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她认同、接受女性的性别角色,但并不以神化女性为条件,她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自审,揭示和批判了中国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奴性意识,指出正是这种病弱心理和奴性性格,使女性自身成为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内在原因。她提醒并希望女性们,尽早结束这非人、非女性的女奴心狱生活,成为自由、自主的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