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没有想到自己退休六年了又回到档案工作的岗位上。因为档案室有位同事临时借调到其他部门去了。所以我这个老将不得不再次出马。说实在的,我对档案工作已经不是作为工作来对待,已经不知不觉把档案管理工作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6点就会准时醒来,洗漱完毕即开车到学校上班,几乎每天都要提前一小时到校,一到办公室就开始打扫卫生,  相似文献   

4.
1985年,我从外地一个省级化工设计院调到上海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当我到人事处报到时,这家企业的人事部门即请来了该厂的办公室主任一起跟我谈话,他们告诉我在这个企业中比较缺少的是管理干部,经研究决定把我留在厂办档案科做档案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对我讲了如何选择我的过程,并留下一句印象最深的话是“档案室环境很好,如果你热爱这项工作,可以干一辈子”。当时,我对档案工作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自己从外地调到上海已经很不容易,哪里还由得了  相似文献   

5.
d大约在六、七年前,河南郑州大学几位图书馆同仁来我馆访问,言谈间问起孙云畴老师近况,我回答说,孙老师还是那样,身体健康,心态平和,不过可惜的是,他这样一位资深的图书馆学专家,退休以后,就基本上从上海图书馆界退隐了,虽然上海当时有一个由上海图书馆界一些退休的学会理事组成的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高级咨询专家组,但他却并不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因为孙老师从来没有在上海图书馆学会中担任过什么职务)。河南同仁表示不解。  相似文献   

6.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 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有这样好的理念,在这之前,我跟他接触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从这次交谈以后,我开始关注他和杭州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1997年9月2日,北京日报社书画院成立,曹世钦同志任院长。因工作的需要,我滥竽充数,也当了个所谓的理事。 那天上午,一上班,曹世钦同志便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老曹前一段病了,我和邵毓奎等人正商量要去看望他,我的脚又崴了。一个多月了,哪儿也不能云。老曹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老师。1970年我到北京日报社后,先分到群工部。大约工作了两个来月,一天,老曹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谈话,希望我到文艺部编副刊。我高兴地到了文艺部。到文艺部工作后,老曹又手把手地教我编稿,和我谈作品,使我很快适应了文艺部的工作。此后,直  相似文献   

8.
忆孙源兄     
孙源兄,我是1946年认识的。当时他在旧时南京法国使馆新闻处工作。因为有一法国经济代表团来宁,我作为记者去采访,这样就认识了。他满头华发,看上去像个小老头儿似的,其实他年龄并不大,当时大约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光景。人身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角质边近视眼镜。他是个好动的人,只见他精神抖擞地转来转去,动作敏捷。自那以后,我有时就去临湖村他家(这地方在中央路,靠玄武湖很近),或是他的办公室坐坐。他办公的地方在傅厚岗。这里原是徐悲鸿住宅的前楼,整个园子布置得十分精致、幽深。在我的印象里,园中有高大的白杨树、棕榈,植物繁茂,夏日…  相似文献   

9.
后生的楷模韦君宜当孙用同志在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真正是一位老前辈。在我们出版社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编辑,曾被推选为出席人大的代表。而他严于律己,和普通编辑完全一样,天天来到好几个人共一间的办公室,伏在他那张办公桌上工作,除了十年内乱之外,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近八十岁退休时为止。他去开人代会,连按规定供应的汽车他也不坐,而是步行前往。在工作中间,他不因自己是个名翻译家而轻忽任  相似文献   

10.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  相似文献   

11.
今年66岁的相先生,2006年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相先生因找不到档案,至今也未办理退休手续,也没有领取退休工资。这让参加工作30多年的他痛苦不已。  相似文献   

12.
替领导离婚     
游睿 《新闻天地》2010,(7):77-77
我们领导,是个好人。这人怎么个好法?他主要是对我好,好到亲密无间,好到无话可说。这不,领导把我单独叫到他的办公室,和我说起了悄悄话。  相似文献   

13.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风亮  相似文献   

14.
图工委与我     
<正>尊敬的高校图工委领导,尊敬的图书馆同仁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图工委秘书处给我发言的机会,使我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向高校图工委致敬!对其卓越的工作表达我由衷的敬意!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成为一名馆员,1997年成为图书馆管理者,2018年离开管理岗位,即使是做图书馆管理者,作为一个馆员的基本身份还是没有变,到如今我做馆员已经33年了,我还有不到4年退休,因此我的一生将定位在图书馆员上。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6.
<正>领导让我管档案入职以来,做过各种工作,教过书,搞过教改,后来到了成都市教育局机关办公室,又做过不少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事。直到有一天,当时的办公室主任马主任对我说:"肖慧,档案管理员兰老师马上就要退休了,你去接她的档案工作吧。"做档案工作?我脑子里闪现出山中老庙,遥远而清寂,又想到了火星……见我一时无语,马主任像是自语又像对我说,"档案资料是教育局机关家底中的真金白银,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极有价值。"说这话时,马主任的  相似文献   

17.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8.
好人老贾     
予生也晚,结识老贾,已在他退休前夕的那几年了.对他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当时并不深知.因此,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去写老贾,何况又是在<新闻记者>这个我素所敬重的专业刊物上.但编辑说,没有关系,我们是来纪念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9.
陶宜军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全国新闻摄影年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他,是从一名退伍兵成长为一名副总编的。   军人家庭出生的他 17岁入伍,心里始终铭刻着“每天作起点”的座右铭。新兵连分兵他被破格分到照相连当班长。当兵第一年就入了党。   如果说部队是熔炉,他就是这炉子淬出的好钢。 1985年陶宜军退伍后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摄影记者工作。当时有人怀疑他能否胜任记者工作,陶宜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说:“我的信心来源于部队几年锻炼出来的特别能吃苦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到报社上班第一天,他就把行李搬进办公室,吃住在编辑部。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上任第二天——找报道员谈话 2010年11月8日.王宁到团里报到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他的短信:到我办公室来。当时我开会关机了。直到上午12点30分我开机后.才发现政委10点30分发的信息.我心想这下完了。我急急忙忙赶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和士官报道员王德诚谈话.了解团里新闻工作的情况。见到我,他微笑着和我握手,示意让我坐下,问道:你就是李可学,我说是的。他问我:连队的报道员队伍怎么样?我答:每个营连都有2至3人.他们工作头绪多.写稿子的时间有限。政委说:“写新闻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