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从文艺接受角度论中介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介概念和中介思维在文艺学中的广泛运用,展示“中介论”方法的可行性。从文艺接受的角度入手,以“期待视野”为中介,分析文艺接受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期由点到面阐释中介论方法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维视野中的文艺分类古风文艺分类问题,自古以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透过这层论争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谈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内,构不成“对话”关系。因此,其学术意义不大。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多维视野中的文艺分类问题。人类经常观照的感性世界有两个,一个是...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如文艺生产创作观念上的更新,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文艺传播采取多种媒介交叉融合传播的模式,文艺传播主体间界限的模糊化;文艺消费环节的平等化、影像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的文艺研究重心不在于艺术现象本身的分析,而是试图通过文艺的探讨在理论上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命脉所在,以期完成救亡图存的爱国使命。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他关于文艺起源、文艺变迁及文艺地域差别的研究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文化理念,呈现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是属于世界的 ,但她首先是民族的。她的六部小说无一不是英格兰乡村的风俗画卷 ,她小说里的人物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民俗活动中显示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艺离不开传播,文传播离不开文艺传播媒介。按照文艺信息传播过程和文艺传播功能。文传播媒介可分为文艺信息符号媒介,文艺信息复制媒介和文艺信息传播媒介。理解和掌握不同文艺传播媒介的特性,是搞好文传播,提高文艺传播效能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8.
郭璞诗歌与玄言诗既相契合又相背离,在二者的关系上,历史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东晋士族以"玄"为审美标准,将郭璞视为玄言诗的早期代表,刘宋时期的檀道鸾作《续晋阳秋》时沿袭了这一观点;齐梁以降,钟嵘受新的审美思潮影响,并结合自身的人生际遇,在《诗品》中将郭璞诗风看作对玄言诗风的反拨。因此,要正确理解郭璞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不但应该结合郭璞诗歌的创作实际进行考查,同时也应将其置于文学接受的视野之下,历史地予以看待。  相似文献   

9.
<正>德国文艺学专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他认为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品的自在状态,它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不依赖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而存在,但是作品则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了审美主体体验、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审美对象,是被读者感知过、再创造过的文本。阅读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要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关注学  相似文献   

10.
经典的阅读史是民族精神的发育史。一个人学生时代的文学阅读是一生经典阅读的基础。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师或文学教师,又是一个人文学趣味最直接的指导者。如何提高课堂文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持续的阅读兴趣,日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朱敏 《文教资料》2008,(30):14-16
柳作为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传播了几千年,走进了中国文人的心中.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文人们进行了接受和演变,使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传播与接受的视野下对柳意象在表现情感内涵以及人格化方面的变化与演进、传承与创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学艺术和新闻有着截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文学艺术的鉴赏与新闻接受就应遵照不同的观照原则。本文从文学艺术与新闻的缘起、文学艺术同新闻的本质区别的分析入手,推知文艺鉴赏与新闻接受的不同原则。  相似文献   

13.
自1959年贝尔森(Bernard Beleson)在《民意季刊》(Public Opinion)上撰文宣称"传播学的枯萎"以来,迄今为止传播学依然无法摆脱理论建构的现实困境。由于"传播学是在具体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中研究人和制度的学问,也是在变化的条件下研究人和制度的学问",所以有必要回到现代性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程中,重新思考传播、传播研究与现代性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把现代传播研究放回到它原本属于的地方,即"一系列有关现代社会出现、发展、结构特征以及未来变迁的学科之中",重新对"什么是传播"、"传播研究的边界"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解释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的梳理,可将这一历史划分为古典解释学、现代解释学和当代解释学三个时期.并可进一步将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电视新闻采摄方式、电视新闻时效性问题,置于解释学的视野下进行新的剖析,从中可以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有共同之处。借鉴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穆旦译诗以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和俄国近代抒情诗为主,.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穆旦不仅很好地把握了原作精神,其译文的美学特征也十分突出.通过细读和比较穆旦译诗与其它相同原文本的译本,笔者认为穆旦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刻意经营译文的美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着意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其译文是已有译本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7.
以接受美学的视角,对电视艺术的兼容美、参与美、多样美等接受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索电视艺术接受的美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著称的"唐宋变革说",以唐末五代为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期。但中世、近世及过渡期的划分,并没有突破王朝断限,对过渡期的起讫也存在不同意见,焦点在于不同领域的变革并非同时起步,更非同时完成。这些都涉及到唐宋历史发展的断裂与连续问题。唐代中叶是唐宋变革的起点,宋代是诸变革陆续完成乃至定型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中唐啖助新《春秋》学,大约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成为主流的经学范式,其后的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新的起步。宋代的唐代文化接受史,展示了唐宋变革的具体历程及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20.
文艺制度是一个试图通过对文艺内部规律和外部体制两者统一起来的对文学本质问题给予回答的概念.但由于文艺内部规律的自律性与文艺外部体制的他律性之间的悖论的存在,使得文艺制度对文学本质问题的回答并不完满.从福柯的话语理论的视角来对文艺制度及其悖论进行一番梳理,从而得出文艺制度的悖论不过是权力话语的狡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