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高校学费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大学学费涨幅偏高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普通家庭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培养成本被高估、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费标准平均化等,是目前大学学费收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确定合理学费标准,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拓展经费来源多方面筹措办学资金,学费收取体现差异性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学学费本质上是大学教育服务的价格。在长期内,大学学费取决于大学教育服务的成本水平及其在国家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分摊比例;在短期内,大学学费还与大学教育需求有关。此外,教育市场结构及教育质量等因素对学费也有重要影响,我国的大学学费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学费占人均收入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进行比较,对大学学费大加批评只会给公众以误导。通过对我国大学的实际学费标准、政府对大学的生均投入、大学学费政策,以及公共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配置与教育公平的实现等问题的分析,能使人们对较高的大学学费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大学学费过高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学费逐年攀升,目前,有学者通过计算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大学学费占百姓家庭支出的比值居世界最高。高额的大学学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在“总统”大选催化下,大学学费问题最近引起广泛讨论。反高学费联盟及快乐学习教改连线昨天均表示,部分大学巧立名目收费。1998年以来,台湾的工资上涨幅度只有8%,远落后于公私立大学学费10%~40%的涨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有人提出了削减大学学费,因为贫困学生付不起钱上大学,这个提议不太有道理。我国大学比起外国大学仍非常落后。由于资金匮乏,大学的人才流失严重。学费是支撑大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解决贫困生读书问题主要是靠发展经济和其它的很多办法。大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削减大学学费,只能使社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2003-2004年,英国政府为彻底解决大学的财务窘境,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促进社会公正,一方面允诺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着手对学费问题进行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2006年开始取消国家统一学费标准,代之以各大学自行确定学费数额,国家设定上限。  相似文献   

8.
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重点分析了私立大学的公共控制问题和私立机构利用公共资源的问题。私立学院和大学将政府提供的资助转换为学费,取得空前的繁荣。不同私立大学在市场化机制下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优秀私立大学带动了学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利性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学生资助政策,是营利性大学快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私立大学的出现也带来了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新的政策走向似乎更有利于营利性大学,使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05,(3):22-22
据澳洲日报报道.今年澳洲大学学费普遍大幅上升.国际学生担心学费上涨并不会导致教育质量的必然提高。许多国际学生,特别是亚洲学生开始把眼光转向本地大学。  相似文献   

10.
大学学费不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高等教育服务产权的价格,即凝结在高等教育服务载体之上的一组权利束的价值。就其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接受合格高等教育的权利、获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私人产权的权利,其中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私人产权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服务产权的核心,它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服务产权价值的变化,即学费价格的变化,而且还影响着学费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章程,在一所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是纲领性的,是层次最高的。自2012年初,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制定各自的章程以来,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我国已有几所大学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毋庸置疑,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学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章程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知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的大学观念。这两种大学观念前者以促进人心灵和品格的健全发展为目的,后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两者都既有意义又有缺陷。我国大学由于在创办初期面临的"救亡图存"压力及"富国强兵"期待,几乎是"一边倒"地崇奉政治论的大学哲学,但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权力自律的相应条件,逐步堕入政治功利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泥坑,需要国家对大学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刘华钢 《高教论坛》2007,(4):7-10,15
本文论述了大学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理论升华,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理念是上层建筑、是理论、是精神,大学功能是活动形式、是实践;大学功能是大学理念的实践基础,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意识形态;大学理念指导大学功能,大学功能完善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趋势,是大学功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扩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制度: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制度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这是中世纪大学模式确立以来各国大学发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然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 ,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完全确立。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大学提出的挑战 ,就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合并的关键是大学文化的融合。大学文化的融合要克服文化的异质性,发挥其融合性。要迅速完成管理体制的统一;加快学科融合步伐;构建新的办学指导思想;重建大学精神;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发展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师范院校高水平大学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两所高校都遵循各自的教师教育传统,凝练特色办学理念;整合机构资源,强化教育研究;改革课程教学,优化教育人才培养;开展教师教育指导,加强社会服务;开展教育政策研究,服务政府决策。两校都在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走综合发展之路,强化自身优势,建成一流教育研究中心,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树立教师职后培训品牌,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所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学,正是一所不断忧虑和看到自己危险的大学,没有这种忧虑可能就成不了优秀的大学。大学忧虑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大学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军事机构,大学就是大学自己。大学忧虑社会环境的同时,要始终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大学决不能做的"。那些大学所忧虑的事项或者对象,正是大学忧虑的原由。当忧虑的大学不再忧虑时,大学已不再是大学;当忧虑的民族不再忧虑了的时候,民族的灾难正在降临在头上。当人民可以自由地嘻笑怒骂之时,当大学可以自由地表达之时,真正灿烂的文化亦必形成和发展,大学谓之大学,民族谓之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8.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are two terms frequently used toda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way in which the notion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connects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which I have termed ‘Neo‐liberal’. I begin by outlin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nd then discuss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relation to the notion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it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n economic rather than a cultural imperative. Alternatives to the Neo‐liberal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are then considered and rejected. 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paper I suggest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one that is cultural rather than economic because such an internationalisation degenerates into instrumentalism and robs higher education of what should be essential to it.  相似文献   

19.
马勇 《江苏高教》2007,2(2):9-11
在综述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之"大"的要素,主要有大校长、大师、大学生、大文化、大德与大爱等.并尝试概括与分析了大学之"学"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性,即:大学的空间叫学府;大学的时间叫学年、学期、学时;大学的主体叫学者与学子;大学的核心管理叫学术事务管理;大学的风气叫学风.进一步从大学之"大"与大学之"学"的双向耦合中探讨两者的根本联系,揭示大学的本质规定与特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正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从创造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从学科向跨学科转型、从知性到德性转型。大学转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其理念与制度以实现转型合法化,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与制度的载体,建设大学章程以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强调"应用性"价值、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融德性于制度设计,从而有助于大学实现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