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将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强调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智力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也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是培养好音乐人才的必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存在重视音乐理论课、专业课学习,忽视对人文素质养成教育现象,我们应努力通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来提高其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当前形势、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探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医学教育固然要以专业学习为主,但提高综合素质也不容忽视.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水平,是跨世纪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医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在重视专业学习、培养过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素质的主渠道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为此,数学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和信息,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变。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与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素质的挖掘,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需要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是衡量全面发展的三个具体指征。在"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限定条件下,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涵义;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舞蹈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状;舞蹈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四个方面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主要围绕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和提高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途径,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查。通过调查和探完,作者认为,“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必须要有复合型的教师”,应该从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方面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能利用自身宽博的知识背景,实现课程间的横向联合与拓展,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护理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他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已然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显然不足以满足高校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借助第二课堂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莉宁 《甘肃教育》2008,(13):51-52
高三物理复习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重视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的结合,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结合,即立足教材、注重双基、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春明 《考试周刊》2011,(43):163-164
信息素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一环,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产项目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by constructing cases as part of a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in Taiwan. Cases, involving episodes and issues from real classroom events, were constructed collaboratively by a school-based team consisting of the researcher and four classroom teacher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ases, characterization of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ases, and their skills for case writing were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se cases, teachers improved their awareness of and their compet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students encountered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y enhanced their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ir ability to reflect on classroom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为增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9种多元智能相联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商务技能,注重开拓创新等方式,多层次、系统地培养全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构筑“真实项目模拟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应当瞄准能力培养,结合专业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并重,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就业难成为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的非认知技能,认为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技能竞争,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大学生才有能力在严峻的就业难问题上把握机遇。  相似文献   

16.
"外语+职业能力"、"外语+专业技能"、"外语+专业知识"凸显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外语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体系是英语和专业技术的结合体,英语教学是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迫切地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有高职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今后的外语教学中的大势所趋。交际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以形成较强的综合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存在测评内容不合理、测评指标和权重确定随意和测评标准模糊化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制订和完善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模型,一要使学校全面、科学、准确地对学生职业能力做出评价:二要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三要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人事管理效益。职业能力的测评体系可设计为以通用能力测评为主要项目进行开发,同时也建立对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测评的项目: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通用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应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确立各项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三方面的评估标准以及分值比例关系;测评体系的主体要多元化,采取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学生成长发展必备的素质。体育教师应牢牢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提高课堂授课的层次性,让学生收获更多体育技能与知识。要培养体育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丰富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20.
In educating for the professions, teachers seek to enabl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s competent practitioners. In this paper we question the adequacy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for promoting competent practice. Thes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ypically view competence in terms of attributes, such as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s then seen in terms of acquiring the necessary attributes. From an alternative view of competence as based on ways of experiencing practice, we argue that competence development focus on enriching experience of practice. More specifically, we point out that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volves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meaning for practice. Change in meaning structure for practice involves both a significant shift from one way of experiencing practice to another, as well as refinement and elaboration of the way of experiencing practice. Implications of this view of competence development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we deal with implications relating to the teaching-learning relation and the form the educational programme takes. In summay, we argue that enabling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etence through experience of engaging in practice is most closely directed to the aims of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