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醉翁之意”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以为,“醉翁”的真正之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是个正直的官吏,他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仍然心忧国事,仍以民之乐为己之乐,仍以民之忧为己之忧。寄情山水(“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山水之间”只是“醉翁之意”的形式,而不是其实质。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和教参对《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乐其乐”的解释是这样的: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看来,教材和教参是把“其”理解为“游人”了。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妥。首先从文章的篇章结构来看,作为归结主旨画龙点睛的一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在全文中自然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它是欧阳修表明心志的句子,是全文的“魂”,是最能调动读者想象力,最能让读者跳出表层的游乐描写而进行理性思索的句子。劈开这个句子,读者就能涵泳《醉翁亭记》的内涵,从而窥见欧阳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散文。作者以“记”为名,借景抒情,寄情山水,表达了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篇散文内容充实。文字精炼,字字矶珠,可谓文约意丰,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柳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欧文)是两篇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两文中都屡次写到醉——“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柳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文)。千古共一醉,那么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自然人格、社会人格、文化人格。在不同个体那里,构成人格的三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方式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对应性地呈现出不同的外在人格形象。就欧阳修而言,其自然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情痴”,其社会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太守”,其文化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则是“醉翁”。正是“情痴”“太守”“醉翁”三者的融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醉翁亭记》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孔子的仁智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太守对山僧智仙修建的这座枕山临水的亭子是一见钟情,他欣然以“醉翁”名之,携客会饮于此,却“饮少辄醉”。他果真如此不胜酒力吗?非也。他是因滁州山水而沉醉,不是酒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但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而“乐”,人们却有不同的解说.有人说他乐在“治滁有方”,有人说他乐在“与民同乐”.其实,正如欧阳修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乐是在“山水之间”.对于瑯玡山水,作者有一段专门的描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相似文献   

8.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名作。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文章处处围绕“美”展开,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是品味美的意蕴的典型范例。学习本文,也是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散佳作。它是北宋学家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作以“记”为名,借景抒情,寄情山水,表达了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篇千古佳作在艺术手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到底“乐”谁的“乐”呢?是“乐游人,众宾的乐”。其字指代“游人、众宾”。“乐其乐”可译作“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欧阳修出身较寒微,对人民疾苦,社会弊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居官时曾提出许多改革时政的主  相似文献   

12.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而事简,欧阳修变为政宽简而不扰,故民便之(参《宋史》本传)。欧阳修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二文述其事。二文乃姊妹篇,后一篇尤为世人传诵。人谓《醉翁亭记》主旨,或曰表现了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或曰表达了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今案此皆似是而非也。请解之曰:《醉翁亭记》述山林佳景之乐、滁人出游之乐、众宾酣宴之乐、禽鸟归栖之乐,又云: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  相似文献   

13.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14.
太守与醉翁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曾自称“太守”和“醉翁”,他当时的官职是不是“太守”?他当时的年纪能不能称“翁”?课本均未作出详释,现作简要介绍。 “太守”是战国时期对郡一级长官的专称,秦时称“郡守”,汉景帝时,又将“郡守”更名为“太守”。隋初废  相似文献   

15.
《醉翁亭记》是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此文一出 ,震动文坛。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恬淡自然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优美凝练的文笔。几个世纪以来 ,备受人们的赞赏 ,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一、积极进步的主题思想1 .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自己治滁的政绩 ,抒发了“…  相似文献   

16.
中华美酒香飘四海。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像酒这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聚焦古代文坛,酒那“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竟也醉倒了一批文学巨匠,酿造出许多带有浓郁窖香的文学精品。可喜的是,这其中部分作品走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请出几位文坛醉翁跟大家见面。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相“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欧阳修的酒量并不好,但酒风…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又一次遭贬。《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任滁州太守后第二年所作。 滁州地僻事简,城外景色宜人,欧阳修来此后,施政从宽,并放情山水诗酒自娱,自号醉翁。该篇以自号名亭,并通过为亭作记,抒写出他自己贬谪生涯中的情醉山水、悠闲自适之乐。文章短短却极富感染  相似文献   

18.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欧阳修做滁州太守已是第二次被贬。第一次是 10 36年因揭露左司谏高若讷的罪责与虚伪 ,为杜衍、范仲淹辩护而得罪保守派人物 ,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这一次是因支持“庆历新政” ,在庆历五年 ( 10 4 5年 )夏秋间 ,“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猝不及防的欧阳修百口莫辩 ,被下到开封府审讯数月。最后虽以‘券既弗明 ,辩无所验’(《谪滁州制诰》)结案 ,欧阳修却就此被革职外放滁州 (今安徽滁县 )太守”(引自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仕途受…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为人正直敢言 ,要求政治革新 ,站在范仲淹一边 ,因此受到政治上的打击 ,屡遭贬谪。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写文章以韩愈为榜样 ,大力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 ,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仁宗庆历五年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辩护 ,被降职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作于他任滁州的第二年 ( 1 0 4 6 )。这篇散文通过景物描写 ,充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随意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诵读《醉翁亭记》 ,我们会深深地陶醉在文…  相似文献   

20.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