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区各类民办幼儿园教师217名为被试,采用MBI-ES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测评,以探讨民办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民办园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低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现象最轻微;民办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职业倦怠也越严重;改善民办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防治职业倦怠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调查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为预防和干预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天津市9所职业院校的593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心理学家Demerouti基于JDR理论编制的OLBI量表.结果显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中度倦怠水平的人最多;学校类型、性别、工作年限不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学历为本科、有职称、已婚、有孩子的教师感受到工作要求过高,倦怠的特点是身体、情感、认知上的衰竭;平均月收入为2 000~3 000元的教师感觉到工作资源缺乏,倦怠的特点是与工作保持距离,体验为解离.可见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衰竭、态度消极、行为消沉的不良心理适应状态,它是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职业倦怠长期得不到缓解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研究职业倦怠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教师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职业倦怠是现代人适应现代复杂社会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不良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研究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186名职业院校教师为被试,采用本土心理资本量表和倦怠问卷对其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比较高,人际型心理资本高于事务型心理资本;(2)职业倦怠现象在职业院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其中耗竭维度高于解离维度;(3)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奋发进取及自信勇敢对解离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希望及奋发进取对耗竭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学校358名教师进行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等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整体上不严重.2.在总体职业倦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在年龄段、婚姻状况、学历等变量上,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3.在心理症状阳性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精神病性、恐怖、敌对.4.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消极应对、婚姻等六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心理健康的46.8%的变异量.最后,还提出了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是现代人适应现代复杂社会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不良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苏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方法: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1)苏州中小学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并不严重,但教师的情绪衰竭比较严重;(2)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教师心理健康既有一般心理健康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角色心理冲突、人际关系问题和职业倦怠等。这些问题是在职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及人格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应该通过调适工作压力,增强职业满意感;减轻负担,增强工作乐趣感;民主团结、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加强人格锻炼,增强耐挫力;推进继续教育,增强调适能力来调适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挑战,心理压力较大,职业倦怠症状明显。所以,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本人不但要正视压力的存在,而且要研究、制定并采取减压对策,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本文主要从教师如何自我减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评价工具,对本院296名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将SCL-90测查值与普通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并对不同生源学生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高职护理新生的九个影响因子均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且有极显著意义(P〈0.01);普高生源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均高于中职生源高职护理新生。结论:高职护理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中职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高生源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职业认同可以影响工作投入进而影响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中职师资队伍水平,通过对浙江省内5所中职学校的350名中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了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浙江省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和工作投入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职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积极评价越高,愿意以“中职教师”自称的意愿越强,对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越强烈,工作过程中做出行动的倾向越强,都会对中职教师工作投入产生更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本校中职生一年的心理调查研究,寻找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园,提出要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并加强家校联系,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源泉。中职教师的幸福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影响中职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因素、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内部因素中的人格、自尊以及教学效能感。因此,提升中职教师幸福感需要社会和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风气,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扩招背景下,高职招生对象已经扩充为中职生、普高生和社会生.这种多元化的高职生源结构,给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现阶段中职生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情况.目前中职生对职业教育有主见,但自主学习能力弱.本文以中职生学情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高职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促进等创新实践,以适应高职教育新的变化,更好地促进高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学生特别是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职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深入调查研究、采用科学方法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其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明显且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高职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3)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中职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97名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在岗教师进行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调查研究,发现:(1)不同学历和教龄的教师分别在心理契约关系的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男性教师的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女性教师,且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岗位两个变量上,教师在晋升、奖励、操作程序和工作本身4个满意度指标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工作满意度中的报酬、晋升、奖励、工作本身和交际五个满意度指标能够有效预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艾荣 《职教通讯》2012,(10):33-37
叙事研究方法因其普适化的特点,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使用广泛,而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里应用较少。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纪律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稍差,班主任的工作难度较大。使用一定的策略,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职业教育研究中,不仅能促进师生的自觉反思、不断成长,还有利于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