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诗论的本质、诗歌的内质、诗的艺术形式诸方面论述中国现代格律诗人闻、朱诗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在昆明殉难已经三十四年了,同志们要我写点关于他们的文字,是因为在那革命艰难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共同工作过几年,以此,在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范围内,就回忆所及,写点不成系统的片断,略抒个人对于先烈的怀念。北门书屋抗日战争中期,李公朴一家定居于昆明北门街。公朴夫妇、长女国男、次子国友、曼筠夫人的老父张晓楼先生,一家五口都在这里。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贬值物价上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新诗诗人中有杰出成就的一位,他创作了<红烛>、<死水>等思想境界高,艺术水平杰出的大批优秀新诗作品,理论上也有杰出建树.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爱国诗人,对艺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倡导新诗格律,为新诗艺术建设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对新诗艺术的贡献,在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于1912年14岁时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至1922年放洋赴美为止,在清华学校呆了整十年.1932年8月,他又应聘回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至1946年7月15日作了著名的纪念李公朴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刺身亡为止.他又在清华大学担任了14年的教授.他一生的求学治学历程可以说是始于清华,终于清华.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     
在云南昆明师大沿着一位女生指引的方向我拜谒了你的衣冠冢也许因为都是浠水人我的心仿佛在上祖坟半跪在那个石碑前我看见你嘴中的烟斗还在冒着诗篇胡子又有多久没刮了身上还披着那件旧衫先生 ,我还记得那个傍晚还记得那一串丑陋的子弹还记得从礼堂到你家门口几百米的距离上埋伏着多少狗眼那辆破吉普是发了疯从黑暗的深处闻到了你的伟岸他们见不得光明他们老是趁着黑夜吃人可是他们并不知道阴霾不是天空诗篇也不仅仅是利刃诗篇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永远站立着期待春风先生 ,我现在还跪在你面前我正拜读着你的新的诗篇虽然你已经停止写作但你用…  相似文献   

8.
林显强 《教师博览》2014,(12):23-23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2+5=?"的算式.学生们正疑惑不解,却听到闻先生说:"请同学们回答得数!"同学们应声回答:"等于7 !"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与齐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与杨振声、赵太侔、臧克家等齐鲁学人交游甚笃.他在汲取齐鲁文化养料的同时,又融汇中西学术,通过对<诗经>、<周易>、<管子>等齐鲁文化典籍的研究,推动了齐鲁文化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朱自清这两位曾被毛泽东同志热情称赞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伟大作家,直至今日还为亿万中国人民所深深怀念。这两位作家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开拓了新的境界,获得了杰出的成就,还因为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了一股浩然正气,一种真挚热烈而又浓郁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战争硝烟弥漫之际,他们能够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对反动派“拍案而起”,能够不顾自己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绝非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渊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闻一多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杂文进行多层面的文本解读及风格论析。指出闻一多的杂文继承发扬五四反封建的精神,从对儒家思想的剖析出发,进而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标志其批判理性的成熟。闻一多的大部分杂文写于抗战后期——内战爆发前,是用生命写就的争民主,争自由,追求光明的诗篇,具有现实战斗意义。诗人本质的闻一多,其杂文体现了诗与政论结合的特色,是其真善美人格的集中体现,有审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后期朱荃宰所著的《文通》从文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前人的文体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此书将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联系在一起,是一部系统比较周密的文体学著作。但长期以来,此书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加上作者朱荃宰本人名位不显,收集资料较为困难,至今几无关于该书的研究。本文以《文通》为研究中心,结合其他参考资料(相关史学、文献资料),把该书的整体概况梳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该书在文体研究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将李注所引《说文》的释义情况与大徐本《说文》作一比较,以对《说文》学以及文选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并且通过分析研究,最终认为大徐与李注所用的《说文》当为同一版本或较为接近的版本,我们完全可以用李注所引《说文》资料去印证今天的大徐本。  相似文献   

14.
About Wen I-To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2-3):139-160
Tsinghua College was a unique institution in that there were four years of middle school and four years of higher school. It was one or two years short of the standard of a regular college because its goal was to prepare students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chool w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which appointed its president. Its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through open examinations, the number allocated to each province being in proportion to the amount of the Boxer Indemnity paid by that province.  相似文献   

15.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16.
由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为元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资料便利,然而由于工程浩大,篇目繁多,难免有所遗漏。现辑得佚文四篇,作者分别是许谦、张枢、徐津、戴洙,可资补遗。  相似文献   

17.
关于"风骨",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是一个很难诠释清楚的概念。立足《文心雕龙》之《风骨》篇,笔者认为刘勰的"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气说浅析     
传统的文气说认为作者的人格和作品风格高度同构。这种界定认为文气是作者的人生人格在作品的美学呈现,人品即文品。关于文气的具体内涵存在作者人格形成的先验性和经验性的争论。传统文气说混淆了作家人生人格和创作人格的界限。章学诚的文气说发现了创作人格的层面,从而弥补了传统文气说的重大理论缺陷。他所谓"临文主敬",不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而是具体的创作时人格状态的控制和调整。这说明他认识到创作人格的存在,而且还主张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使之符合创作时的在场性。其缺陷在于未进一步揭示创作人格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层面。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对静字定语的处理,语法学界普遍认为马建忠是完全模仿了拉丁语法。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一方面,马氏明确地将静字定语与偏次关联了起来;另一方面,《文通》中无迹象表明马氏将静字定语与其中心语视为同次。由此可见,马氏在处理静字定语的问题上注意到并有意识地顾及了汉语的实际。《文通》中的“顿”是因语气停顿而表现出的语音节奏单位,不是语法结构单位。另外《文通》中接读代字“其”与指名代字“其”的区分是不必要的,但马建忠能从修辞的角度阐析两者的细微差别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列名"金台十子"之中的田雯虽盛有诗名,且以诗学传家,但他的诗论历来却不引人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他追趋王渔洋而未形成个人的特色。他的诗学观念在很多地方都与王渔洋桴鼓相应,是王渔洋推崇宋诗风的积极应和者,而且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宋诗的喜好。从他的诗论可以看到康熙间诗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