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塘坳”,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有人干脆解释为“水塘”。古汉语的“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四周有堤围的“池”,即“水塘”;二是指防水的“隄”;现写作“堤”,即“堤岸”。要准确理解词义,必须紧扣具体语句来辨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塘”,无疑是指种  相似文献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写道:“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里的“沉塘坳”应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有的挂长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原教材的注释也说“沉塘坳”是“落在水洼里”,都把“沉”字作动词解。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3.
4.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6.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古典诗词一直是高中课本录入的经典诗词篇目,课文改版后是作为诗词专项被录入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的,现在仍然作为诗词专项被录入2006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充分说明了这篇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但是在这两本教材中对"路"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中解释为"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在2006版普通  相似文献   

7.
“猿啼”辩——古诗注释献疑李春堂关于《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注释,人们普遍采用“两岸猿的叫声不断(或不止)”给以注释,小学语文七册参考书亦然。我以为此种提法于情不符,于理不合,当译作“两岸那一声猿鸣还未停止”为宜。理由一:注释古诗文,须以...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教学、教研时发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文言文注释存在一些问题,现列于此,求教于同人,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振铎、张家(王番)两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我们是采作教材的。在进行《李将军列传》一课教学时,师生们对其中“中郎”一词的注释有不同看法。现将这些意见写在下边,以就教于编者和各位方家。课文原注是这样的:“中郎,为汉郎中令属官,秩比六百石,平时禁卫宫廷,出征时为车骑将军。”(见原书第197页。)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课文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句的注释是“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教参译文也是“(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笔者对此注释和译文颇有异议。 一、注释和译文与该旬的下文意思相悖。 课文“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中,充当主语的无疑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都是对主语“一肌一容”进行陈述的。“肌和容”如果是指宫女的“肌肤、姿容”,虽能和“尽态极妍”相搭配,译为“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优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木兰的考证,至今众说纷纭,甚至连诗中个别语句,课本编者的注释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个别语句试作如下分析。一、"唧唧复唧唧"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历年来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资料,对"唧唧"一词有下面三种不同的注释:"虫鸣声"、"叹息声"、"织机声"。虽然这三种注释,前人皆有所阐发,但由于古今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在今天的教学中,究竟以哪种注释较为妥当,这是值得研究的。"唧唧"这一象声词作"虫鸣声",根据生活见闻,只能表示"蟋蟀"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孔雀东南飞》一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乐府长篇叙事诗。从诗前原序看,写作年代当在汉末。民间乐府一般是集体创作,并经过群众反复不断地丰富、修改和润色。所以这类作品的语言都比较接近当时的人民口语,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方俗语词。《孔雀东南飞》也正是这种情况。我国传统训诂学成绩很大,但弊病也不少。其弊端之一就是长期未能摆脱经学附庸的地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14.
近来,为备中学实习,笔者钻研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部分古文,发现当注而未注,注而未安的词语若干条,现择其九条简析如下。析而不当者,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学语文课本注“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说明“翔”、“集”是鸟的两种动作行为。而“游泳”未注,可能认为“游泳”是用其常用义,无须注。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一对偶句,“沙鸥”对“锦鳞”;“翔集”对“游泳”。既然“翔集”为鸟的两种动作行为,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行为,也就是说“游泳”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既然如此,“游泳”表示鱼的两种什么动作行为呢?游,《古代汉语常用  相似文献   

15.
1.《荷塘月色》“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课本注“许”为“默认”。这里“心许”才是“默认”的意思,“许”只有“答应”的意思。(P5注 13)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纽约每日论坛报》”。课本注:“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10年以上,……”“继续”用词不当,应作“持续”。(P12注 6) 3.《过万重山漫想》“毫发间”。课本注“毫”为“毫毛”,“发”为“头发”。此注不当。这里“毫发”为偏义复词,偏指“发”,“毫发”即“头发”。(P28注6) 4.《简笔与繁笔》“句有可削,足见其疏”。课本注:“疏,粗…  相似文献   

16.
王银龙 《学语文》2014,(6):65-66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好评。但也有相关读者"吹毛求疵",对某些细节进行辩难。对此,教材修订时并未全盘接受,甚至有的地方"固执己见"。比如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自主赏析"部分《湘夫人》中的注释54"遗",直到2013年6月安徽第13次印刷仍然不改初衷。教材第9页《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句,注释训"遗"读作(wèi),释为"赠送"。岂料,一个"遗"字引起了教师的争鸣。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相似文献   

18.
陆林华 《现代语文》2006,(3):128-128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于“唧唧”的解释,苏教版教材及配套参考书均为“叹息声”。即“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笔者认为,“唧唧”应释“为机杼声”为妥。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词《菩萨蛮.大柏地》下片第二句:一“弹洞前村壁”中的“洞”,《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都解释为“射穿”。周振甫、臧克家著的《毛泽东诗词讲解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解释为“洞穿”。这些解释为众多毛泽东诗词集、鉴赏文章认同,只有少数同时列出了另一说法作为参考,即将“弹洞”相连,解释为“弹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迢迢牵牛星》一诗的注释提出三点不同看法:其一,“迢迢”有“深邃”之意,“皎皎”有“清纯”之意,两词当与人物性格特质相关;其二,“纤纤”与“擢素”匹配,主要用以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其三,“终日不成章”意谓整天也织不出象样的布匹来,并不是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主要指织布的质量,而非织布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