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变化极微,难以观察,可以想一些办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了使学生真懂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做音叉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但音差振动振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设计了“寻找声音”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两个活动。  相似文献   

8.
左文飞 《科学课》2010,(2):16-1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内容。【学情分析】"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是在学生了解了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使物体发出声音高低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尺子的实验  相似文献   

13.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4.
向保温瓶灌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并且可以根据瓶中产生的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你是否发现,用细水流向保温瓶中灌水,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用大水流灌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却逐渐变低。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向保温瓶中灌水时,瓶中的水和空气柱都在振动,  相似文献   

15.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6.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观察物体在发声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食品保鲜袋、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塑料直尺、军鼓、鼓槌、豆类、吉他、风哨玩具、琵琶、碰铃、水槽、水…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的学生在用直尺、皮筋做发声实验的过程中,不单单发现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同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也有关系!这是很令我兴奋的.备课时我不敢确定学生是否会注意这一点,学生的收获超越了教科书本!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又一轮实验:学生们在弄清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又认识到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辨听声音》之后,在同学们已认识了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关于声音的又一探究主题。教材按照“提出问题—获取事实—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应用拓展”这一发现式探究活动的程序组织内容,共安排了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自制小乐器。教学目标1.亲历物体发声的体验、实验、观察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2.与同学合作交流,研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小乐器,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3.学会在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