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太春 《江西教育》2004,(20):23-24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创造者,成为课程的主体。思想品德课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课程体系上给教师预留了更充分的空间和余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深化认识、提高觉悟、转化行为,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已经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活动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建构意义能力而非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言之,获得知识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习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多少,而不取决于学习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开发是基于体验式学习模式。内容从经验、反思、讨论、分析和经验评价开始。H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校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开发本土化的、本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校本课程走过了探索阶段,越来越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辅助学习方式。校本课程正逐步进入发展的深水区,文中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校本课程开设的前期准备、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五个环节对目前的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对校本课程开发做了针对性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晓慧 《考试周刊》2014,(42):132-132
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既有差异性和地方性,又有普遍性和共性。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必须从筛选、融合、发挥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探究式教学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8.
韩旭 《现代教育科学》2010,(3):96-96,107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相当数量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没能转换角色;缺乏理论与技能的准备;缺少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问题。在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注意问题包括:怎样搞好对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和评估问题;课程资料的选择与编辑问题;怎样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问题和怎样选择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运而生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称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他们普遍关注的不同问题,以追求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的,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为动力,在课程设置、内容建构、方法改进等方面不断地努力探索,历经初步发展、全面建设、改革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建设阶段,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课程门数上,它经历了由一门到五门,再到三门,又到两门的演变过程。其次,在名称上,它经历了从“高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到“高校思想教育课”,再到“高校思想品德课”,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过程。第三,在基本建设上,它经历了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规范,再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又到在创新中发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既反映了江泽民同志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殷切期望。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以经济为杠杆.人才也必须具备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其中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鲜明特色,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使现代教育的目的更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行动研究有共生共存的历史渊源、有服务实践的共同价值取向.对二者的研究关涉校本课程的实际运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机制,可以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过程;研究者要采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思路和方式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行动研究有共生共存的历史渊源、有服务实践的共同价值取向。对二者的研究关涉校本课程的实际运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机制,可以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过程;研究者要采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思路和方式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从学校办学思想和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条件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株洲市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和框架结构,及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同时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台湾一所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发展为例,透过行动后的反思,重新思考校本课程的发展与教师教学知识成长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一个案了解老师如何从一个生手教师变成专家教师。这个研究资料的搜集,最主要是透过参与者观察、教师课程设计档案以及教师教学档案的深度分析。研究发现,透过行动中反思以及行动后反思,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对话,对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改变有深刻的影响;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对于教学知识的改变也有显著的效果;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对老师的教学知识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照本宣科,沉闷乏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堂已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我认为,构建一个开放、创造的空间正好能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建构开放的、创新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从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内涵、高职院校定位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两个方面指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高职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学校特色、弥补分科课程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独特性原则、综合实践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渐进式推广策略。循序渐进;同时,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变化性。一般不固化成带共性的稳定的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要付出很大的工作量。因此要建立长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浅析——校本课程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校本课程,对每一所学校、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一文提出了一个学校开发课程的基本思路,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所以,本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再做些补充说明,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学校课程,都是为培养人、发展学生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学校开发课程,首先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要强调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