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4.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80年代是金庸闯入中国大陆图书市场并迅速走红的时期 ,90年代是金庸以及以金庸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被中国大陆学术界逐步接受与首肯的时期。世纪之交 ,对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再度升温 ,并开始进入国际汉学界的较高层面的视野。回首世纪的中国文坛 ,对“金庸热”以及相关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进行审视、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8.
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天龙八部(节选)》入选高中语“读本”教材颇引人关注,笔不反对中学语课本选入一两篇好的武侠小说。中学生要接触各种本,这样可以拓宽视野。金庸作品的字是好的,古色古香,比当代某些“大师”的字要好许多。当代某些作家的作品,有的甚至句不通,也入选了中学课本,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不行?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以江湖为侠客活动的背景和空间,金庸的作品,拓展并强化了江湖的表意功能,体现出武侠小说的民间立场和它与世俗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通读过金庸武侠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主人公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伟业之后,有半数以上选择了退隐。这是为什么?金庸为何对退隐的结局情有独钟?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探究,我们发现:现实的太多无奈,英雄末路的感怀,置身江湖的身不由己和对人性的深深绝望,正是作者的这种思想意识的深刻体现,而传统儒道思想的渗透支配,更是其退隐意识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与表现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作家的独到之处根源于作家的自我表现 ,因此是不能体验的。金庸对政治与历史的关注与表现 ,根源于他从政的愿望及其幻灭。对于金庸来说 ,政治是一刀两刃 :得在政治 ,失在政治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的道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中心,重义轻利,具有诚实、勇敢、讲信用的高尚品质。这一理想人格扬弃了儒家,尤其是孔孟的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最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人物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之美,尤其是儒家文化之美。侠义精神是金庸武侠小说表达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贤汉 《学语文》2000,(3):30-31
自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涉足江湖,至1972年以《鹿鼎记》封刀归隐,历近二十年时间,金庸共创作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十二部,依次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侠客行》及《鹿鼎记》,中篇三部,分别为《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  相似文献   

15.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庸之所以创造了武侠小说界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这不仅是因为他大气磅礴的才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现代精神,不断的在进行创新与超越。这种创新与超越,在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否定“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观念,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爱护百姓”为新尺度,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以及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来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 ,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 ,本文仅从文化意蕴来进行一些考察。金庸武侠文坛的地位是因其作品的实际价值而确定的 ,他的作品既超越了前辈 ,也超越了同辈武侠作家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作品实际突破了“武侠”的园囿 ,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作品来对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文化精义进行一番透视 ,儒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道家的游心于自然 ,佛家的明世旷达都在其中有深刻的体现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层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在历史中分化演变以至于显出封闭、保守、狭隘的一面 ,等级观念、宗亲观念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金庸以自己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否定 ,构成了本文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18.
金庸集儒、道、释、墨、兵、法各家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武侠小说创作的始终,并通过大量运用典故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古典特色,使读者在看小说的同时,享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相似文献   

19.
金庸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强烈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其读者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使金庸小说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本文试从诗歌的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金庸武侠小说生命意识悖论现象十分明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情爱观悖论;二、生命观悖论;三、狂欢悖论。金庸武侠小说悖论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武侠文类的限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悖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