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世”与对外开放的目标完全一致,是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长期闭关自守,把另搞得愚昧无知。”正是在这200年里,西方国家发  相似文献   

2.
我家的公主     
“公主”是谁?是我家的小猫。 这只小猫非比寻常,它可是会说话的哦。“喵……呜!喵……呜!”声音低沉而细长,这是提醒我们它饿了。要给它吃东西了;“喵……喵……喵……呜!喵……喵……喵……呜!”是不是有点像人在打哈欠,这是告诉我们它要睡觉了,千万别打扰哦。  相似文献   

3.
问题妹妹     
我的妹妹小不点一个,可是她却有全世界所有穷极无聊的问题.别看她乖乖地坐在那里,眼睛骨碌骨碌地转,可一旦被她缠上,保证没完没了. “你说我们吃饱为什么要洗碗?”通常她的问题都不太像问题,可是别掉进陷阱里去. “当然要洗碗,这样碗筷才会干净啊.” “可是我们吃第一碗饭,再盛第二碗时并不需要洗碗.” “那当然不用洗.” “如果我们午餐只吃两碗,那么晚餐盛第三碗时,为什么要洗呢?” “这,这……是因为,嗯.”好了,现在问题愈来愈不可收拾,“嗯,因为第二碗和第三碗之间隔太久了,会长细菌出来,吃了细菌以后会肚子痛.”  相似文献   

4.
初涉教坛     
“老师,这是一点心意,请收下……” “老师,您教我们一年,吃了多少苦……” 我的周围挤满了一张张泪痕狼籍的小脸,讲桌上堆满了送给老师的礼物,就连平时最顽皮的“小花脸”此时也沉默不语,瞪着那双噙满泪水的眼睛望着我;平时最捣乱、最难对付的“小淘气”此时却趴在桌子上,头深深地埋进臂弯里……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有一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材里都编排了《食物的营养》这一教学内容。我第一次教学这课是在1991年,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先讨论“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食物”?再告诉学生检验  相似文献   

6.
虫虫歼灭战     
“肚皮疼!肚皮疼!”宝宝在床上左翻右滚,大哭大叫……这准是小家伙乱吃东西,把“虫虫”带到肚子里了,现在“虫虫”大战“肚皮”,这可怎么办?让我们快请“杀虫专家” 一起来一场──  相似文献   

7.
老北京人见面的时候最常用的语言是:“您吃了吗?”回答是吃了,或者没吃。紧接着便是关心而友好地反问:“您哪?”这句话并不一定非要用在开饭的前后。因为它的本意是问候和打招呼,一天基本通用,并没有人觉得不伦不类。可能吃饱肚子太重要了,吃饱了,就好了……“您吃了吗?”我用它问候别人大约30年。虽然这已成为过去——现在基本上被“您好”这种更为准确的全天候用语所代替,虽然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如果再听说他们前辈的那种对话,说不定会以为那是一种接头暗号,但,回忆童年,“吃”仍然是无法忘记的一笔……我家的院子里有很多树,其中有两棵是…  相似文献   

8.
香蕉花     
每次听到吃小点心时要吃香蕉,我就头疼,因为孩子们吃的时候会把皮全部剥掉,剩下滑溜溜的香蕉,搞得手上、身上、桌上到处粘粘糊糊。今天又是吃香蕉,怎样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呢?我左思右想……突然,脑海里闪现出玩游戏《马兰花》的情景,哎!有了,何不把这首儿歌引用过来呢。于是,我马上编了一首《香蕉花》,边念边演示:香蕉花,香蕉花,黄黄的香蕉要开花,开得几瓣花?开得四瓣花。孩子们被这有趣的儿歌深深吸引了,看到我手中的香蕉变成了一朵香蕉花,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我乘机说:“你们想让香蕉开成几瓣花呢?”“三瓣”,“五瓣”……“那等会儿我们…  相似文献   

9.
盛晓阳 《父母必读》2010,(11):54-55
“孩子脸上长有白斑”“他经常说肚子疼”“他怎么吃都不胖”……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心,家长忐忑不安地问医生:“要不要给孩子查查蛔虫?”确实.我们小时候可是要定期吃驱虫药的.现在怎么好像没有这一项了?  相似文献   

10.
笑掉大牙     
“坐”吃山空爸爸:儿子,你吃饭怎么站着吃啊?儿子:因为老师教我们“坐”吃山空,我不想把山吃空。爸爸:……庄华荣死定了在某大学里有一对兄弟,一起开车上下学。一天,他俩到网吧里打游戏,误了上课时间。没想到当天老师临时来个小考。“对不起老师,我的车胎在路上扎了钉没了气,只好去补胎。”这对兄弟撒了个谎。“似乎情有可原,那你们就补考吧”老师说,“但你们要答错了,那你们这学期就死定了!”于是老师把他俩分开,背对着背坐,一人一张白纸。题目十分简单,只有一道:车子哪只轮胎扎了钉子?姜雨蒙就错一个字佳佳:豆豆,今天为何愁眉苦脸呢?豆豆:…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全馋了     
1935年初的一天,鲁迅在上海的寓所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周先生,我们全馋了,他们叶紫、肖军)要我写信给您,希望你能够‘请’我们吃一顿。大馆子太费钱,小一点的馆子就可以了,吃得次一点也行……”这封信是文学青年肖红写的。当时她与叶紫、肖军都是进步文学青年,与鲁迅的关系甚好。一日,叶紫到肖军、肖红(当时为夫妻)的住处,一进门就嚷叫馋:近来太馋了,总想吃些荤腥之类的东西……“”我也总想吃点肉。“”我也想吃点好吃的。”肖军、肖红插嘴说。“解馋”,弄点好的吃,当时对于这3个数着铜板过日子的年轻人来说,是奢望。于是,他们想出了一…  相似文献   

12.
画角声中旧岁除, 新年喜气满屠苏. 阳和忽转冰霜后, 元气更如天地初. ——宋·真山民《岁朝》 “岁除”,也称为“除夕”,是农历中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的重要节日里,寻常百姓通常热闹地张罗着祭祖、吃年夜饭、守岁……而作为皇帝,这一天也不会闲着.  相似文献   

13.
头一 :热闹的商场玩具柜前 ,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哭闹着赖着不肯走 ,非要父母买其中的一样玩具。年轻的妈妈连连劝说 :“我们家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玩具了”。孩子说:“不 ,不 ,我就要买。”镜头二 :一个个孩子被家长接出了幼儿园 ,霎时园内的小贩笑眯了眼 ,在孩子们“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我也要……”的叫声中 ,家长们纷纷掏钱……镜头三 :一孩子指着自己衣服的商标神气活现地“教育”同伴 :“我这件衣服是名牌的 ,你有吗?我还要爸爸妈妈给我买名牌鞋呢!”同伴不禁黯然无语。……类似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有资…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7,(14)
小时候没见过世面,老爸说带我去吃羊蝎子,我听到这个名词时想象的就是这个画面—— 10岁的妹妹拿着一包锅巴在院子里吃得津津有味.邻居家6岁的弟弟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想吃又不好意思说,就问妹妹:“锅巴脆不脆?”我想这小孩还挺含蓄的.这时“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妹妹拿了一片放在嘴里,说:“你听听……” 早上好,赖床君又和大家见面啦.现在正值春末夏初,雨水较多,希望这阴沉的天气不会影响你一天的心情.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唠”新闻.  相似文献   

15.
躲在被窝里哭 隔天早上,成歌刚准备出门就接到了晏妈妈的电话.晏以暮背着书包走在前面,成歌落后一小步,握着手机认真地听着. “真的要住校吗?” “是的,苏阿姨.” “这可怎么办啊,”年过四旬还保持着少女音的苏荷在电话里哽咽不已,“我们家小暮啊,最怕一个人了,现在又住在那么大的房子里,我真怕他晚上会偷偷躲在被窝里哭……”  相似文献   

16.
<正>“不够吃”和“不会吃”同时潜伏曾经,在中国,大家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三个字被“今晚吃啥了”代替。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今晚去哪儿吃”成为几乎“困扰”每个年轻人的话题。所有迹象都表明,我们能够吃到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了。不仅中国如此,整个地球似乎都是这样——电视里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节目,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们都能够大快朵颐。然而,  相似文献   

17.
《好同学》2002,(1)
《好同学》第一届“教师素质论坛”在主编陈德保的主持下顺利召开。 2001年,应该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是该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和世界共同经历了恐怖的美国911事件、上海的APEC会议,我们顺利地加入了“世贸组织”,足球实现了国人43年的梦想……在反思、改革、欢呼的同时,我们开始叩问自己——面对开放的中国,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时间像是再次进入倒计时、一年、二年,三年,五年,这最后的时间表,好像都是“冲”我们这些在校同学来的……从初一到高三,我们可以在学校里目睹,也可以用“坐山观虎斗”的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天地》2011,(11):49-49
上一期的“实验室”里,我们研究了水果的“特异功能”。其实,水果最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供我们吃!你可以切开来吃,也可以直接咬来吃……  相似文献   

19.
让我说爱你     
老师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我一听,傻了眼,这是一个什么天方夜谭呀!如果要我开玩笑地向别人说爱你,那就很容易。可是,要对父母说,我就是开不了口……星期五回到家,桌子上已经摆好了一桌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这香味,令我一洗整个星期的疲惫。我二话不说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管他淑女不淑女。妈妈笑着说:“慢慢吃,慢慢吃……”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恰似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灵。我放下了碗筷,心想:“现在是说那三个字的大好时机,说还是不说……”“怎么啦?”妈妈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清醒过来,又拿起碗筷,暗想,原来“我爱你…  相似文献   

20.
现在开始上课!这堂课的内容是回顾刚刚过去的2008年……时事政治课?历史课?都不是,今天我们来上一节“非常语文课”。别忙着翻找《语文》课本,这堂课的课本不在书包里、抽屉里,它就在你的头脑里,记忆犹新,甚至就在你的舌尖上,张口便来。没错,我们要温习的是2008年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流行语”。它们给2008的中国留下鲜活的印记,也肯定与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