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人际交流工具,已成为引导社会舆情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微信舆论引导力现实表现,围绕着微信舆论引导力三大产生路径:话语建构意义空间、共享建构场域空间、议程设置建构新型关系,探讨微信舆论引导力的生成要素即技术平台、意见领袖、塑造形象的作用,思考通过干预平台、引导机制和微创新来建立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3):55-58
新兴媒体日益壮大的时代背景,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其传播具有综合性、实时性、相对聚合性特征,如何运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形式引导舆论,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现实中,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舆论引导存在引导主体不明确、引导信息源真实性不确定、引导内容冗余性以及引导有效性欠缺等问题,我们应不断净化媒介生态;健全微信传播的舆论把关机制;主流媒体巧借新媒体平台引导舆论;政务微信树立微信舆论引导的"领地意识",加强微信"意见领袖"的自律与他律来强化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胡河宁 《今传媒》2013,(11):16-16
主持人语: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传播形象,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各媒体组织的传播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传媒产业逐步走向繁荣,然而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激烈的竞争使各媒介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媒业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事业,它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与责任。在媒介不断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播本身的内涵,重视传播对各组织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传播”栏目探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篇文章是以国家形象与传媒的关系研究为基点,探析传媒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机制,并提出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第二篇是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2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并倡议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诉求,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一篇是中山大学社会管理论坛: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建设(17000-316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以电影《KONY 2012》为例,探究新媒体环境给非营利倡导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分析公共倡导的策略。本期栏目各研究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相信能为组织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微信以其传播的便捷性,迅速笼络住了广大用户,成为新的传播平台。在此平台上,各种信息快速传播,导致网络舆论难以驾驭,而要调控舆论需要从外部和内部共同发力。本文结合微信舆论特点,侧重从传播者信源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把控,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吸引读者,发挥舆论引导的正面作用,杜绝微信舆论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金妍 《东南传播》2015,(6):103-105
自2014年开始,微信的迅猛发展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微信成为新兴舆论平台。微信移动终端本身个人化程度高、社交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信信息闭环圈子传播、隐性传播、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引导微信舆论有其困难之处,微信舆论场自净能力弱、舆情研判难度大、多元舆论话语易引起"群体极化"。根据这些特征,以《人民日报》为例,提出了主流媒体应引导微信舆论方面的具体做法:思想上,强化主动意识;议程设置上,阐明价值意义;交流方式上,注重平民化元素;传播手段上,提升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7.
8.
9.
孟达  刘颖洁 《新闻世界》2013,(4):157-158
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校园微博舆论,构建良好的高校舆论生态,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高校的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微博舆论生成的机制,提出高校舆论引导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舆论引导力往往被作为一个"已知"概念加以运用,缺乏较深入的学理思考,造成认知上的模糊与混乱。本文就舆论引导力的内涵、主要构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力求深化对舆论引导力的学理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四家河北官方新闻媒体公众号为样本,分析其存在的诸如综合传播力不强,新闻题材欠丰富、缺乏高品质时政新闻解读,表达与传播方式略显保守,媒体策划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要加强大数据技术下的新闻精准传播,确保新闻题材的丰富性,提供高品质的时政新闻解读,适应互联网语境创新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加强新闻报道策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发展迅速,为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途径和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自身的功能特点使政务微信在引导舆论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议程设置功能更加明显;信息传递直达"最后一公里";精准化推送,提升引导质量;信息二次转发更有说服力。但由于目前政务微信的整体发展情况缓慢,这种作用没有得以完全发挥,并存在诸多问题:政务微信发展不平衡,影响引导效果;推广力度不够,潜力未发掘;信息以单项传递为主,缺少互动菜单;引导缺乏科学性、策略性等。本文拟对政务微信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加以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二者同属的社交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娱乐性事件中能够快速形成舆论场,抢占网络舆论平台甚至掀起全民狂欢局面。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传播特性,找出二者的舆论生成模式的差别和联系,对微博、微信在娱乐性事件中生成舆论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比较,掌握其特点,根据各自特征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机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良英 《新闻前哨》2008,(10):46-47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是突发事件高发期,舆论引导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准确把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机制建设,已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宣传思想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尹伟欣 《新闻传播》2006,(2):28-29,31
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应尽量提前。舆论引导前置对新闻媒体来说可以提高公信力,对政府来说利用新闻舆论执政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正确地引导舆论需要了解民意、辨识民意。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在文化外交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的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和谐发展,不仅依赖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有赖于中国建立基础深厚、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战略与巧妙得宜的对外传播策略。搞好文化外交、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对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被称为“跨文化传播”,我国历史上的使者往来、跨边界的商贸活动以及国际间以影视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传播。由于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这种组织外的传播让传者与受者感受到差异的同时,深化了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播的自我反省性。  相似文献   

19.
《报刊之友》2013,(9):18-18
主持人语:组织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合体,包含着多种类型的传播形式。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良好的组织内部传播有利于组织内部成员的团结协作,实现组织的外部传播目标。异地新闻报道可以看做是组织外的传播形式,与对内新闻报道不同,新闻异地传播有着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信息诉求以及不同的传播接受文化,这就决定了新闻异地传播蕴含着独特的传播规律和传播范式。实际上不管是异地传播,还是同城传播,其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广泛使用,为构建“移动互联网生态”提供了沃土,毋庸置疑,移动终端在组织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媒介的融合,交互式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模式,进而改变了组织传播的形态。基于现代科学传播理念,探索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势在必行。全媒体时代,裂变式的传播,“蝴蝶效应”式的传播形态给信息传播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就是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组织传播模式。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并把握舆论导向,对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组织传播模式,实施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